首页 -> 2007年第4期

连接词汇在中学英语写作中使用情况的研究

作者:尚亚莉




  一、引言
  
  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开始对语篇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如Van Dijk(1972,1977)、Kintsch(1974)、Halliday与Hasan(1976)、Coulthard(1977)、Widdowson(1978,1979)等。其中,真正引起人们对语篇衔接研究重视的是当Halliday与Hasan合作出版了《英语的衔接》(以下简称《衔接》)以后,衔接便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关于如何将衔接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的研究方兴未艾。在我国英语教学界,对此也有大量研究。陈淑芳(1994;p71)通过对阅读和写作课中连贯和衔接的分析,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传授连贯与衔接知识比单纯地传授语法知识、写作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陈晓燕(1994;P3)指出用篇章训练法通过衔接、连贯、发展、总结与练习,可以提高我国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她还发现,缺少必要的连接词是我国学生英文写作中的主要错误之一。以上研究都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英语中的衔接问题。但是,对作为重要方式的连接词的实证研究却凤毛麟角,而且也很少有人从词汇习得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探讨。因此,本文将在对中学生英文写作中连接词运用情况分析的同时,进一步探讨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二、相关理论
  
  1.衔接
  Halliday和Hasan在《衔接》一书中指出“衔接(cohesion)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理解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Berry认为衔接是一种形式关系,是命题关系,衔接加语域(register)构成篇章。衔接分为五类: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本文将主要从连接(conjunction)角度,对我国中学生英文写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2.连接
  在以上的几类衔接方式中,连接(conjunction)是比较特殊的一种。连接又称逻辑联系语(黄国文,1988;p47),即“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语义上的联系”(雷卿,2000;p11)。现实篇章中,连接关系是通过连接词,一些副词或词组实现的。Halliday和Hasan将连接关系分为4种:增补型(additive),转折型(adversative),原因型(causal)及时间型(temporal)。在篇章中,具体实现这几种关系的词汇见表1:
  
  表1 连接关系词汇分类表
  
  
  三、研究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所选语料为宁夏中卫市一中高三六班(64人),2006年4月27日高考模拟考卷写作部分,作文题目是Smoking,要求写出100字到120字。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其中30份答卷。选取高三学生作文作为语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高三学生写作已经有一定水平,可读性较强;而且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终结,英语水平有代表性。其二,模拟考试有时间、环境的控制,有利于学生发挥真实水平,确保研究的效度。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Excel对抽样作文中连接词汇的使用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以期发现学生对连接词的认知程度以及使用规律,为进一步探究深层次原因做准备。统计主要包括以下三项:
  (1)对30份抽样中出现的所有连接词汇予以分别统计,并按类排序;
  (2)将连接词总量与抽样句子总量进行比照,发现学生连接词使用在单位句子中的频次;
  (3)将连接词汇总量与抽样作文总数(30)进行比照,发现连接词汇使用情况。
  3.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统计,学生所使用的连接词汇及其分类排序情况见表2,共使用连接词21个,使用总频次与单句总数以及抽样语篇总数对照见表3。
  
  表2 连接词汇使用情况及其分类排序
  
  注:表中“0”代表示无连接词汇应用
  
  表3 连接词汇频次与单句总数目及抽样作文总数对比表
  
  注:1.fsn表示用连接词汇频次比单句总数(753句)
  
  2.fpn表示用连接词汇频次比篇章总数(30篇)
  表2和表3表明,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连接词汇时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特别是对表“因果”及“转折”关系连词的使用,在100个句子中,仅出现2.6及3.5个。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对表中增补关系的连词“and”的使用,共36次,篇平均1.63个,表明学生对其认知度较高,然而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过多使用“and”会导致句子结构中并列句过多,造成句型的单一,篇章可读性降低,这一点也是陈新仁(2002;p350-355)研究的结论。
  从总体来看,学生在写作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词汇量不足,或者说,是有效(积极)词汇缺乏。如表“转折”关系的连接词对高三学生来说,不仅仅只有“but,there,yet”三个,还有如“as a result”、“on the other hand”、“instead”等一些更有效的表达。在统计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一个凸显的问题,就是在使用连接词汇上个体差异十分明显,有些学生整篇除了“and”之外,再没有其他连接词,而个别学生却使用了所有21个连接词汇。
  
  四、归因调查
  
  1.回测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在使用连接词汇时的心理情况,笔者对30名学生中随机选取的10名学生,进行了关于连接词知识的回测。
  首先,笔者将此次作文抽样中学生所使用的全部连接词汇总。其次再将21种词汇作为选项,让学生限时完成一篇15个空的cloze Test,均为单项选择。最后,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标注所有给出的连接词汇的汉语意义。结果,被测的10名学生都非常正确地完成了任务,6名学生能够正答12个以上,2名正答11个,2名正答各10个和3个。
  2.讨论
  以上结果反映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学生对连接词意义的掌握是肯定的,他们都已学习掌握了至少21种连接词的基本词义;二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能够达到对连接词语义的界定和选择,既根据一定语境将词汇从大脑中有效提取,这说明他们对连接词的用法是掌握的。
  但这些事实与上文对连接词汇运用的统计似乎是矛盾的。既然学生对连接词汇有一定的认知,可为什么在写作中对其使用明显不足?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学生连接词汇的学习过程。
  传统英语教学中,中学生的已有词汇大多是教来的(王立非,孙晓坤,2005;P28),学生先接触的是词汇的音、形、义,然后教师用演绎的方法给学生列举的孤立的单句,但缺乏有效的后续练习。因此,这些词汇在没有学生将其内化(internalize)以前就在“遗忘曲线”(the Forgetting Curve)中消失,留下的仅是经过死记硬背(rote-learning)而掌握的基本词义,这样学到的消极词汇根本就谈不上熟练运用。看来,学生对连接词汇运用的不足显然与教师教学策略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传统的词汇教学策略是漠视学生自我学习策略及其认知规律的。据此也可以看出,我们上文的结论并不矛盾,只不过是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五、讨论与问题
  
  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英文作文语料的分析,主要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学生英文写作中连接词汇的使用明显不足;二是导致学生对连接词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教师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但本次研究范围较小,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探讨。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