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纵论

作者:徐 红




  在中小学(3~9年级)阶段普遍开设“科学课程”(也称综合理科课程或综合科学课程),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从目前科学课程实施的现实看,多种障碍不断凸显,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师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乃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学课程教师(简称科学教师)的角色失调所引起的。笔者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纵深挖掘表明:新课程背景下合格的科学教师应当扮演十大角色:“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科学探究的合作者与引导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评价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与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与开发者”。
  
  一、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
  
  科学课程中的“科学”一词,不是狭义上的科学,而是广义上的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技术,即所谓的“三位一体”说,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成果(科学知识体系)。为此,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知识,不是狭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指广义的科学知识,即包括陈述性的科学知识、程序性的科学知识和策略性的科学知识的一种整合知识。也就是说,此处的科学知识是指关于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与操作本领和操作策略。
  新课程坚持现代条件下的“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教师的首要角色必然是“知识的传授者”。科学教师亦不例外。科学知识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基础,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习得科学知识,是科学教师首先要面临与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科学教师来说,由于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与方法,因此,科学教师不仅应该传授有关科学知识,更应该传授学生如何探索与掌握科学知识的程序与策略。
  同时,科学教师也是科学知识的学习者。首先,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教师理当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方能胜任科学知识的传授;其次,由于科学课程是新开设的,毫无先例可援,对于同时囊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科学课程来说,其知识的整合程度自然不言而喻。对于这样一种知识结构的课程,教师一般需要经过几轮教学后才能领悟透彻。但是,没有哪个家长和学生愿意当教师的“试验田”,也没有哪个学校愿意用教学质量的代价换取教师素质的培养。所以,科学教师必须是有意识地“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再次,由于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突破教师的传授与教材的束缚而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科学方面的知识与信息,致使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会超越他们的教师,根据教学相长规律,此时的教师自然就从“传授者”变成了“学习者”。因此可见,教师要想保持知识上的权威,要想胜任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
  
  二、科学探究的合作者与引导者
  
  科学探究的含义比较宽泛,此处的科学探究,是指个体通过自主地调查和研究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活动。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不难理解,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教学与学习的中心环节,无论是教师的教,或是学生的学,都不能偏离这个环节。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该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因而,科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目标,共同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并且在他们的探索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探究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显然,在探究过程中,科学教师应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教师应该成为科学探究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具体来说,科学课程中有很多实验,其操作性强,探究性强,学生独立操作往往会感到困难重重,有些教材中的实验还可能受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可操作。这些具体问题都要求教师不仅应成为学生探究时的合作者,而且应成为学生探究时的引导者。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参与合作与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促成学生研究观念的转变,深刻领悟探究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充分融入课程教学,既掌握教学的脉络又驾驭实验的开展。
  尤值一提的是,由于科学课程很多时候还处于摸索阶段,每位教师所理解和探索的经验都各有利弊。所以教师之间也应该成为彼此的合作者与相互的引导者,在共同探索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合作、交流、分享,吸取别人的长处与经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课程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便获得快速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评价者
  
  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是新的课程方案的实际使用情况,是达到期望的教育目标的手段,同时也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科学教师是科学课程教学的主体,自然也是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力量。一方面,科学课程的实施是科学教师组织的。不仅各种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离不开科学教师,而且教学目的与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同主题和单元所用时间的分配与掌握,教学设备和媒体的选用,学生学习材料和信息的最佳呈现方式的决策,课堂教学策略的选用,学生开展具体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等,都离不开科学教师的组织。另一方面,科学教师担负着评价课程与教学的责任。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教学计划是否满足了课程目标的要求,计划是否正确、恰切,是否使学生感兴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考察与反思讲述的材料、信息以及方式的适切性,对自己设计的学习指导书、单元练习题以及其他补充教学材料等进行检验。此外,教师还有责任在教学开始前对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诊断性评价,适时开展形成性评价以掌握学生学习进步情况,命题并组织考试与评卷,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表现、对课程材料进行评价,等等。
  
  四、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与研究者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课程设计的好坏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败。
  科学课程设计的蓝图是由科学教师决定的。科学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全新课程,是一门综合形态的理科课程,其知识体系不仅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这三个领域,而且还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价值观等能力及情感领域。这些领域的知识要素如何选择和编排是科学教师必须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事实表明,目前的科学课程在实践中遭遇了未曾想到的重重障碍,几乎陷入难以为继之境。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缺乏科学知识全面而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二是科学课程的学科要素与原分科课程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致使教师难以胜任;第三是科学课程的教材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仓促而成的教材错漏难免。为此,科学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萎缩而不思进取,不能坐等资源、敷衍教学,必须从自身找出突破点,成为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与研究者。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与开发者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是课程实施的基点。科学教师应当摈弃以往那种“窄化”、“物化”的课程资源观,必须认识到,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凡是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资源,都应是科学课程的资源。
  科学课程的学习是开放的,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会远远超越封闭的课本。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直接提供、呈现的知识外,更要吸收来自学习伙伴和探究中师生互动而碰撞出来的新知识。显然,科学教师不仅仅应是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且更应是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为此,教师需要创造性地从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科研所、社区、工厂、田间以及医院等处搜集教学素材,充实教学资源,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