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作者:陈洁营




  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学校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学校学生思想活跃、百态纷呈,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挑战,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创新工作,切实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美国化。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学校必须加强德育,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德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国际化、全球化观念,克服陕隘的民族主义和本土观念,掌握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既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懂得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够使他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这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来说是一大挑战。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对人类有更高的道德奉献、自律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是十分艰苦的,是要付出艰辛劳动、贡献毕生精力的。学校德育就是要激励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到要和资本主义比速度、比实力,必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要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决不是其个人的事。
  
  3.信息多元化提出的挑战
  目前,上网对学生来说已不是时尚,而是生活学习的一部分。网络具有广泛性、交互性、渗透性的特点,有很多好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网络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西方语言主导,母语文化受到冲击。计算机通用语言、技术语言是英语,全世界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危机。在信息多元化的条件下,培养我们的学生既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又能够使他们学会分辨、学会吸收,这是一个挑战。
  
  4.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也往往不一致。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树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寻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抑止个人主义的膨胀,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5.学校内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本身提出的挑战。原有的学生工作机制、工作模式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学生群体越来越趋向小型化、分散化。在学分制这种体制下,怎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是学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公寓管理化,对我们的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
  
  二、积极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创新德育观念
  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具体包括:一是由“小德育观”向“大德育观”的转变。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德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能通过教师的教学,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到教师的品格、修养和治学态度,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创新思维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和良好育人环境的熏陶。为此,我们要树立“大德育”观念,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逐步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的德育工作格局,形成德育合力,以求取得德育的综合效果。二是由单纯的灌输教育向辨析式教育的转变。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所面对的信息量急剧扩大。一方面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的单纯说教,另一方面,面对大量的混杂信息,他们眼花潦乱,无法辨别,往往良莠不分,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这就要求德育要从过去单纯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引导为主的辨析式教育。其核心是帮助学生从正确的政治立场出发,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对现实状况和思想问题进行科学的辩证的剖析,在信息整合中明辨是非。三是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使学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正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与此相对应,德育教育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德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面向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和长期成长服务。
  
  2.创新德育内容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变革必然使道德生活发生变化,提出新的道德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德育贴近实际生活,不断充实新内容。一是突出主旋律教育。学校德育教育内容要突出主旋律,就是要高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用先进的思想教育学生、武装学生。二是以爱国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加入WTO,人们的国际联系和交往会大幅增加,不少学生将来会成为跨国企业的工作人员。让学生明确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认清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休戚与共,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而奋斗,始终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头等使命。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内容的环境道德教育。当今时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要求道德教育必须深入这些新的领域。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十分重要。四是加强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德育工作需要拓宽视野,把各种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用的知识,对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和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食粮,都吸引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进一步促进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3.创新德育方法
  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需要在内容上创新,而且需要在方法上创新,只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强化德育实践环节,变“旧三中心”为“新三中心”。过去学校德育工作脱离实际,侧重讲理论,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情况,使道德教育死板教条,其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必须改革。改革的关键就是强化德育实践环节,让德育活起来,开放德育活动课,增强可操作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情境为中心”、“活动为中心”。二是开创德育新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渠道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可通过各级党政机关在网上介绍本地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校外一些先进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事迹介绍、学生间平等的网上沟通和交流、专职德育工作者开辟网上信箱和聊天室等方法,积极介入学生的网络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三是开辟德育新途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焦虑紧张、心理障碍。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咨询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四是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准确评估德育绩效。学校应把教学目的、生活管理和情感沟通密切结合起来,让德育贯穿到每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学校应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德育管理岗位,制定各种管理制度,使德育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4.创新德育载体
  学校德育载体的创新要坚持以下三个结合:一是渗透性与专题性相结合。既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要求出发,把德育渗透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渗透性的教育载体;又要抓好思想政治素质专题教学和活动的开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方案,做到情理交融,使这种专题性的教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聚合式与辐射式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类学生社团吸引不同兴趣的学生加入其中,形成聚合式的教育载体。三是现实化与虚拟化相结合。在以有形教育阵地如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橱窗等现实化教育载体为重要依托的同时,积极建立网上教育阵地,运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教育载体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开辟新型教育空间,使学生可以隐匿真实身份的条件下,充分实现思想碰撞,提高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
  
  5.创新德育机制
  学校德育工作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等方面,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齐抓共管。但关键的是要有一个连接、协调、调动学校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的机制。为此,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领导体制。各部门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把德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切实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二是制订和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条例。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和保证德育工作的落实。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