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运用影视教育资源 创设语文课堂情境

作者:陈 中




  一、影视教育资源的涵义
  
  据辞海语词分册资源条解释,所谓资源,就是资产的来源,一般指自然资源。教育资源则是指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进行教育活动,谋求教育发展的基础。影视教育资源,笔者认为即是指在教育教学上有直接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的影视信息资源。所谓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专门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有很强的教育教学针对性。所谓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但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二、影视教育资源走进语文课堂的意义
  
  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教学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设计出适合其综合素质发展的课堂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影视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艺术,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观赏的灵活性,使得影视自然地向学科教育延伸,改变了单调、沉闷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影视创设课堂情境的优势更为明显。
  
  1.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形象化
  教育家布鲁纳说,“语言写得再直观都是抽象的”。将精选的影视文学作品引入语文教学,大大提高了相应文学作品的教学效果,倍受学生的喜爱。这是因为影视文学是一种影视式的写作,与传统文学相比是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的转换,但其文学特征却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下来,人物对话、描述性的语言也是原汁原味的,即结构美感和语言美感都保留了下来。利用影视辅助语文教学,既能满足学生视觉审美的要求,又能使学生真实地了解、欣赏和学习文学作品,体味到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
  
  2.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首先,影视兼容了语言、音乐、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特性,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自身的形态之中,使其在运动的影像中得到了更突出的发挥。比如,影视中的人物对话、独自和画外音,通过与画面和表演的有机配合,大大增强了表现性。其次,影视包括了多种式样,比如新闻报道、专题讨论、实况转播、故事片、科技片、系列片、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等,为各类形态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极其广阔的表现天地。话剧戏曲、相声杂技、知识竞赛、问题辩论、时装表演、体育实况,都可以汇聚于银屏,展现在学生眼前。
  
  3.有利于影视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其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电影和电视既能看又能听,而且语文教材所选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许多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这就为语文教学与影视联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影视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开拓语文教学的新视野。
  
  三、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强化学生、文本、教师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影视媒体的独特魅力,凭借影视的自身优势,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1.创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即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再生动的课文,毕竟只是文字的表达,如果引入恰当的影视素材,就会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如学习《桂林山水歌》时,教师可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利用几个主要景点的影片,制成桂林山水的欣赏影片,在进行课文欣赏时,适时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体现出“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同时配以激情、优美、舒畅的配乐朗读,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创设语文课堂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求索的动力,是思维的源泉。在现代教学理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双边活动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问题悬念,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如《雷雨》一课,当周朴园给侍萍五千元的支票后,课文中的处理是“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而电影中则是在油灯上点着烧了。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影片,对比电影中与课文中这两个细节的不同安排,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出合理的理解,开展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
  
  3.创设发展发散性思维的情境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如在语文教学中,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同为受毒害的读书人形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片段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孔乙己和范进换换位置,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孔乙己中举了,会怎么样?如果张乡绅去巴结的是孔乙己,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利用这种方式引发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狭窄的语文课堂。
  
  4.创设缩短学生与课文心理距离的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内容由于年代久远或学生缺乏类似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很难正确理解和领悟。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影视超越时空的特性,有效缩短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共鸣。如苏教版《二泉映月》,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影片,再现阿炳所“看”、所“想”到的画面,声像同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二泉映月”的意境之中。观看影像的同时,还可以同步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画面上明亮的色彩、迷人的景色,加上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时柔时刚的二胡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联想,把学生带入了阿炳当时创作此曲的意境之中,把课文中的美再现为具有形感、色感、声感的立体形象,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5.创设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情境
  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我们似乎都已习惯了它的特定主题: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驱动下的虚荣心。但有的学生通过观看电影《项链》,提出了疑问:“我认为路瓦载夫人是一个敢于接受与顺应生活巨变的女人,尽管她还常常想起那个令她陶醉的夜晚,但她还是无悔无怨地过了整整十年的苦日子,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与毅力。”“难道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就没有虚荣心吗?”这些都是可贵的质疑精神,敢于向权威和世俗挑战。
  
  6.创设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情境
  语文教学除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教师可利用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浓厚兴趣,把影视引入语文课堂,寓思想教育于无形的影视之中。如学习《废墟的召唤》时,可以利用影视进行如下的情境创设:首先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毁以前的若干视频片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万园之园”的无限魅力;当学生正为圆明园的魅力所折服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如今的圆明园废墟的视频,然后把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影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并问大家:“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在学生情绪激动的同时。教师再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影片片断,让大家充分感受圆明园在熊熊烈火中的哭泣,感受民族的耻辱和悲哀。这样既使学生产生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又激发起了他们对祖国强烈的爱。
  影视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影视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联系非常紧密,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引入影视教育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益处的。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