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和乐”思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潘 虹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能否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不仅需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科、研究社会,而且需要将这三者完美统一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教育家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在借鉴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行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理念,提出“和乐”教育思想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藉以与同行商榷。
  
  一、“和乐”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和乐”一词据《词源》译为“和睦安乐也”,“和乐”教育中的“和”源于孔子关于“和为贵”的思想。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讲“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和”既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原则,也是他进行教育,培养人才的最高标准。“乐”则为孔子“乐学”思想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和乐”是孔子重要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原则。“和乐”教育思想就是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谐性”和“快乐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过去“要我学”为“我要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从兴趣的生理机制看,兴趣可以促进人体大脑皮层的兴奋。可见,“和乐”教育思想的提出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
  
  二、历史教学中贯彻“和乐”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教学,顾名思义,应是一个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过程,教之有方,学之得法,方才见效。在教学实践中与同行都有同样的体会,历史课被作为“副科”对待,学生历史成绩不尽如人意,历史学习始终处于一种外在压力大于内在学习需求的状态。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在学习过程中多处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这就导致所教出的学生如复印机复印出的图形一样,不会变通,不会举一反三。由此可见,中学的历史教育之路出现了障碍,教与学的过程存在着阻塞。要想扫除这个障碍,提高历史教学成效,必须更新观念,贯彻“和乐”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成效为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和乐”中的“和”与“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做到“和”是“乐”实现的前提,“乐”则为“和”作用的最终结果和归宿,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成效。
  
  三、“和乐”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和乐”思想的运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育人;教师无细节,处处是楷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准则。除此之外,历史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天文地理、人文自然,可谓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博大精深。一个教师如果只停滞于原有的水平而不去学习新知识,不去拓宽视野,不去了解新成果、新动态,其课堂教学必定枯燥无味,学生漠然,效果不好。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取舍得当地驾驭教材,真正地将“和乐”教育思想运用于历史教学过程之中。
  
  2.“和乐”思想在教案设计中的运用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个多元化的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因此,备课不能单纯以教材知识为对象,而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打破单一的传统教案,精心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和乐”教育思想教案。
  
  3.“和乐”思想在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运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导人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和乐”思想,导人所授课程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情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识。历史学科是一门具体而生动的综合学科,教师可以调动一切手段创设能使学生引起直接情绪体验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联想,形成共鸣,激起他们深刻的内心感悟,从而潜移默化地孕育出各种深厚、高尚的情感和意识。如在《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课中,采用课本插图“饥民乞食的惨状”导入新课,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国民党腐朽黑暗的统治。同时,引导学生再思考“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又是什么情况”,老师可播放歌曲《解放区的天》,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到一定的历史意境中,而国共两党不同的政治面貌也就很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也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情感,他们的求知欲也被激发起来了。
  利用“和乐”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深思考。利用学生高涨的情绪,异常热烈的课堂气氛,再提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教学紧张有序进行,使进入意境之后的学生,情绪更易被感染;观察思考问题更为深入、细致;探索意识和想象力的发挥也更为强烈和丰富,不知不觉中将本课的知识要点与重点融会贯通。这样学生的历史意识也就油然而生、水到渠成。
  历史活动是人类的活动,这就必然赋予历史以人类的情感。历史知识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是我们推行“和乐”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想将历史课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主动接受,教师必须使用情感丰富的语言。教师的语言,不单是口头讲述,还包括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他在教学中起到信息感情传递的作用。例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用慷慨、激昂、沉痛的语气及表情来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惨的历史,并以悲愤的手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调动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这种“和乐”教育来营造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目的。从中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亲其师、爱其师,并从中培养了学生对历史情结。
  
  4.“和乐”思想在师生关系中运用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常是被动服从式的接受,学生缺乏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压制。在“和乐”教育思想教学中,教师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答不全、答不上或奇谈怪论时教师应该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回答错误时不应单一地错怪学生,应慎重对待。师生相互协商:共同探讨,找出原因,师生之间彼此信任和尊重,严厉训斥和高压政策只能适得其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导演、主持人”。在师生间建立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共享”关系,使学生从心中感受到“和乐”的师生关系。
  
  5.“和乐”思想在学生中的运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