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词语内涵的差异

作者:刘英姿




  英语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著名的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同学们把它译成英文。一名同学将其译成“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lease go upstairs”。老师笑着说:“把你的句子再译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请上楼’。”名诗变成这种味道,教室里笑声一片。同学们试着用各种方法翻译,总感到有什么东西不到位。上面的例子说明,语言存在差别,文化存在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无不在词语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应,因而不同的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我们在语言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分析和比较语言所蕴涵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笔者认为,文化差异在词语中主要表现为词语的联想、喻义,词语的概念分类,词语的表达方式,以及词汇的空缺等方面。
  
  一、词语的联想、喻义
  
  词语不仅能表达某一客体的概念,而且还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引起各种联想,触景生情,借物喻义。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同一种动物、植物、颜色或景象,不同民族的人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反映或不同的语义联想。有的可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无论公牛、母牛、水牛或奶牛,其形象都是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典型,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称颂。汉语中赞美牛的词语如“力大如牛”、“气壮如牛”等。西方人对bull的看法与中国人大相径庭,常把它与性情暴烈、横冲直撞、桀骜不驯联系起来。但英语中的马却扮演着汉语中牛的角色,如as strong.ds a horse。Crocodile是一种凶残的爬行动物,汉语中没有与此有关的成语短语。在西方传说中,鳄鱼一边吞食捕获的动物,一边流着悔恨的眼泪,以!诱使更多的动物受骗。英语中的“the crocodile’stears”(鳄鱼的眼泪)现常用以喻指“假慈悲”,汉语中的“猫哭老鼠”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中国人一出世要讲属相,西方人出生后则要论星座。他们对“本命年”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无法理解的。
  “松”是一种常绿乔木,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由于松树不畏风、霜、严寒,人们将它与竹、梅并列,称为“岁寒三友”;松树四季常青,人们又把它视作长寿的象征。而对西方来说,松树(pine)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植物,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涵义。
  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的相互渗透。不同民族常会赋于某一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如绿色是生命之色,显示着生命的活力,但它在不同民族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却不相同。英语中的绿色常用于表示“嫉妒、眼红”之意。英语中有green with envy(十分嫉妒),因此汉语中的“眼红”或“害了红眼病”在英语中应是green-eyed,如果将它译成red—eyed,英美人只以为是眼睛发炎而充血发红。医学上的“红眼病”在英语中称为pink-eyed。英语中的绿色还常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如“新手”为green-hand,“没有经验的人”或“新到一个地方不了解当地习惯的人”为greenhorn。汉语中“绿色”的引伸义仅有“戴绿帽子”之说,如果译为t。wear a green hat,西方人则会按字面意思理解为“某人头上戴着一顶绿色帽子”,如不作解释,英美人不可能理解其在汉语中的喻义,所以,“戴绿帽子’’相当于to be cuckold。我们较熟悉的蓝色blue,在英语中比喻人情绪低落,忧愁苦闷,有时喻指“黄色的”、“下流的”,如ablue film(黄色电影)。黑色象征着死亡、悲痛、苦难、邪恶等,这也就说明了西方人为什么在葬礼上穿黑色衣服。The Black Friday被认为是“凶险不祥的日子”。Black sheep是指“害群之马”。但并不是所有带black的用语的意思都不好,比如a businessin the black,就表示“有盈余”,而in the red则表示“赤字”。
  英汉某些“共同词语”对不同民族的人来讲,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如breakfast(早饭),英美人想到的是牛奶、面包、火腿;汉语中的“早饭”,则联想到稀饭、馒头、豆浆。
  
  二、词语的概念分类
  
  不同民族的语言在反映同一类客体的词语的概念上会有分类的范畴,外延的大小,内涵的深浅等区别,从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便是伦理,而这种伦理的基本性质又是家族伦理。所以,在汉语的亲属称谓中,父亲或母亲,辈份及长幼的排列都非常明确,而英语中称谓却不一样,只是标明辈份。如uncle,grandma,sister,niece等,这些词单从字面看,很难说清它们的确切称呼,只能从上下文去体会。要翻译中国文化中的“叔叔”,英语要么译为“uncle”,要么译为“uncle on thefather’s side and younger than father”。
  文化差异有时会出现在外来词和原词之间。如individualism,其汉语对等语是“个人主义”。在美国个人主义的典型形象是移民初期敢于与疾病、饥饿、严寒作斗争的拓荒者。在西方人们重视个性的发展,普遍把个人主义视为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在西方文明中明显具有积极的褒义。而个人主义在汉民族文化中则被理解为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错误思想,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个人主义”显然是个贬义词。又如dragon和汉语中的“龙”。英语里dragon的又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邪恶的象征。而汉语里的“龙”则恰恰相反,在一定意义上,“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中国人常把自己比作“龙的传人”,与龙有关的成语有“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所以,汉语的龙不能简单理解为dragon。
  
  三、词语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所取的角度及思维方式有时是极不相同的。如中国人出于礼貌,请对方先走、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与此相反,英语里的习惯说法是After you,说到“女士优先”时,则是Lady first。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四面八方”、“东西南北”等表方向的词语,在英汉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表示“四面”时习惯先说横向,再说纵向,说到纵向时习惯先说“南”,后说“北”;英美人习惯于按祷告上帝时划十字时的先后顺序来表达“四面”方位顺序,即North,South,Eastand West。因此,英汉词典中的方位示意图也总是在north下出现。如“东北”,英语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