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作者:董 莉




  英语教学,几乎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门必修课或重点课。英语考试,自然也就成了各种考试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学生乃至学者,他们的语言知识可能已经“达标”或相当不错,可是在与外宾交际中却常常难以相互沟通。要么听不懂或张不开口,出现了说的“聋子英语”或“哑巴英语”:要么字面也懂,就是不懂其义;要么言谈不合时宜,误会时有发生。
  比如,在中国,询问一位朋友的工资收入常表示对其关心。然而,到英语里,How much is your salary?往往被认为是无礼。虽然这句话在语言形式上没有错误,但是讲话人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在英美国家,人们很重视自己的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凡属个人的私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又如,一位台湾政界人士携夫人访美,负责接待工作的美方官员很客气地说:“Your wife isbeautiful.(你夫人很漂亮)”本来,按美国人的习惯,听话人应该说谢谢,表示礼貌。然而,这位中国人仍按自己的习俗,非常谦虚地回答:“不、不”。结果对方感到很是尴尬。想必他的夫人太丑了吧。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两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地域与人文价值
  
  语言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而民族文化与所处地域又是密不可分。就是说,一定的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领域之内。这才是唯物主义给我们的启发。
  比如,我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山脉、河流、森林众多而广袤。汉民族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主要依附于陆地。因此,在汉语中,许多词语与陆上景物密切相关。而英国被海洋环绕,围绕海洋产生的渔业、航运业、造船业在英国的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在英语中,习语、格言等常常联想自海洋。比如:汉语中有“未雨绸缪”,意思是未下雨之前翻透桑地,修好门窗,比喻平时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在英语中,与之意思近似的比喻则是While it is fine weathermend your sail,字面意思为“趁天气晴好时,检修一下你的船帆”。再如,汉语说“疾风知劲草”,而英语则说A good pilot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calm and the water is fair,意为“风平浪静之时,难显舵手优劣”。
  可见语言与地域密切相关。而地域又与气候密切相连,所以语言构成还常常涉及到气候现象。比如,中国的夏季自古以来多是热浪扑面,酷暑难耐。难怪《水浒传》中的梁山汉子唱到: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可见夏季并不受汉民族的青睐。而在英国,一年到头大多是雾气弥漫,难得一见阳光明媚的天气。只是到了夏季,才云开雾散,温度宜人,令人倍感舒适。难怪莎士比亚把爱人比作summer(夏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n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我可不可以把你比做温暖的夏日?
  其实你比夏日更可爱,更令人舒适。)
  没有地理概念,没有气候知识,就难以理解莎士比亚诗歌的真正含义。所以,在语言学习中或语言交流时,仅仅懂得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谈得水乳交融,就要了解对方意图,就要懂得其文化习俗,乃至懂得其言外之意。
  
  二、认知价值
  
  认知价值(cognitive value),即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及知识面。可以说,语言形式常常反映某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就必须了解语言。
  美国素有“民族熔炉”之称,所以,美国英语汇集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如:如法语的bayou(沼泽)、prairie(草原),西班牙语的burro(洞穴)、corral(畜栏),荷兰语的cookie(面饼)、stoop(门廊)等。再如,在饮食方面,tofu(豆腐)一词来自中文,hamburger(汉堡包)来自德语。原来在德国的Hamburg市有一家私营饭店,专营一种夹着烤熟的牛肉饼的面包。后来,这个词流入美国社会。人们将面包中间加上烤牛肉,再放些新鲜蔬菜,如:几片西红柿、葱头和佐料,称之为hamburger。其制作方法十分简便,味道也不错。以至后来就有更多的人效仿,于是各种各样的“burger'’脱颖而出。诸如cheeseburger,vegeburger,tofuburger者5悄然爬上了柜台。
  了解英美文化和生活习俗,是为了很好的掌握正确运用其语言形式。中国人养狗,多是为了防卫,至少在农村是如此。而狗经常伤人,所以就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东西、狗娘养的、狗改不了吃屎等贬义词就一股脑儿出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了。然而,在人际关系单薄的西方国家,不少人在百无聊赖的同时愿以狗为友。于是,他们便脱口而出:“Adog is man's best friend.(狗是人之良友。)”“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总有得意时。)这里,简直是以狗喻人了。因此,“狗”在英语中便多用做褒义词。
  
  三、伦理价值
  
  伦理价值(ethic value),指伦理道德,人与人相互的关系和行为准则。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伦理标准和思维标准以及伦理价值观念。如: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仁”、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性善”、苟子的“性恶“,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之间的道德标准。在西方,也曾有过快乐论、功利论、禁欲论等。这些道德的规范和原则既不是凭个人经验任意制定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依据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及它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而发生、发展的。
  现在,“三纲五常”已不再是束缚中国人民的道德标准。可人们总还是对长辈致以尊敬的称谓。初到美国家庭做客的中国人,对美国子女对其长辈直呼其名会大吃一惊。这反映了美国家庭成员愿平等(equality)相待的新思想,把自立(independence)誉为美德的一种新时尚。记得有一次到一个年轻的美国朋友家里做客。席间,他想让他父亲为他买一辆汽车。可是,我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位父亲这样回答:“John,Idon't believe you can buy a car until you ityourself。(约翰,我相信你不会得到汽车,除非你亲自买得起汽车。)”后来,我了解到,这位父亲是退役海员。尽管他很富有,可他还那么“吝啬”。究其原因是他鼓励子女自立。在国外,学生用自己工作赚来的钱支付部分或全部学费,这在美国尤其普遍。原因有多种。固然有些人是因为家庭付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不得不半工半读;但也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并不困难,只是由于不愿意依赖父母,想要“自立”的愿望,才选择边工作边读书这条路。
  
  四、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social value),即文化及历史对社会的影响及其社会意义。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突飞猛进的科技文化给英语字库带来一批又一批新词语。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拍的加快,各种服务到车上的设施纷纷被发明出来。如:drive-inrestaurants(人坐在车里就可以买到饭菜的路旁餐馆),drive-in banks(人坐在车里就可以办理存款或取钱的路边银行)。drive-in movies,drive-in libraries,等。汉语当中也涌现出了不少新词,如:拳头产品、海归派、海带(待)派等。有人把“拳头产品”按直译法说成是“fist products'’。这种译法未必可取。英语里,人们常把质量可靠的领头产品比做“flag products”。
  语言的使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就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褒、贬含义。如:ambitious一词,中国人把它解释成“野心勃勃”,用做贬义。而在美国却常用其褒义,多用来表示“有雄心壮志”、“有抱负”。再如英文的liberal(自由主义者)一词,在西方有的国家,它指“提倡民主,反对特权之人”(英国牛津词典);而在南非等国却指的是“鼓吹暴力,对抗政府的分子”。可见,词义所指随社会不同而各有区别。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反映,一种载体。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下大力量了解语言所在国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这样,既能增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理解、沟通与交流,又能有效地促进语言的掌握与运用。英语教师在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当结合课文内容、词汇含义,不失时机向学生介绍西方的人文价值、风俗习惯、思维特点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图片、幻灯、电脑软件等扩大他们的视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与识别能力。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