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作者:隋国成




  写作是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洞察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更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其优劣直接关乎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按固有的模式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范文,结果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面对作文题,往往觉得无话可说,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要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
  
  一、目前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程式化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在中学的议论文教学中,一个非常常见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为学生讲解议论文的要素时,往往先列出论点、论据、论证,并告诉学生什么是事实论据、什么是道理论据,论证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作文只要能较清楚地体现出以上几点,老师就会认为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了。然而,学生在进行议论文的写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论点和论据都有了,可是摆出论据后便无话可写,只好草草收兵,或者把作文搞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拿一个名人来说事,引用几句名言,用上几句华丽词藻,发几句感慨,搞上一些排比句,看上去好像文采飞扬,语言流畅,实际上空洞无物,思想苍白,缺乏创新。结果是论点和论据游离,或以论据代替论证,得高分的秘诀是要用华丽的辞藻来把文章写得好看。这种程式化的作文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缺乏思想.生拉硬扯地挖掘某一事物并不存在的意义
  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一是思想。作文的目的是表达,而表达就是交流。可见,思想是更重要的。如果说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际互动都是思想感情的交流,语言形式只是工具和手段,古人讲“得意忘言”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是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来的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且大多流于空洞。比如助人为乐,追求坚韧的品格,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等,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无法证伪,当然也就不需要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例子,然后说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就够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定远教授认为:“作文教学还存在理念滞后,作文教学局面沉闷、枯燥、被动;作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命题作文在大面积学校比较普遍等。”
  其实,学生身边就有许多值得去关注和思考的事,像环境保护、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恶化、精神家园的丧失乃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所有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却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害怕学生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害怕他们的思考太幼稚或偏激而一直不敢进入考场,我们错误地以为,这样一来,学生的心地就变得简单而又清明了。然而,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学生是不可能与现实完全隔绝的。由于不会思考,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浅薄恶俗的“文化”照单全收。那么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会思考而没话可说。作为未来的一代,他们终将去承受这一切,他们总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偏激到冷静的过程,这正是人的成长规律。只有让他们真正去思考现实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才能真正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和人生沧桑感,这是比什么都宝贵的财富。
  
  二、形成中学作文教学问题的原因
  
  1.应试教育制度下的特定产物
  “中小学生作文就是应付考试的产物。”这一论断虽然有偏激之处,但也反映了中学作文所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为了适应中考与高考的要求,为了避免在这类考试中出现重大失误并能拿到高分,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也强调格式的“规范”与思想观念的“正统”。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你心理究竟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出来要像真的一样,然后找些理由或例证(这些理由或例证严格说来也许根本不成立)。如用杨利伟、李素丽、刘翔等典型人物的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也许这些人物的事迹并不能支持你的论点,但一定要一本正经地或装腔作势地说得好像真有那么回事,哪怕就懵住阅卷老师一会儿也行。等他打完分数以后,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以这样的要求写出来的文章,由于理解难以到位,作文干涩、平直、肤浅,没有自己真实、独到、深刻的见解和理性的思维,当然不会有多少真情实感。除了对应试有用外,别说是感动别人,恐怕进自己也难以上当。长此以往,学生观察、分析、剖析事物的能力也就很难有大的提高。
  中考与高考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是谁也不可忽视的。因为这些考试成绩就是任课老师最重要的教学实绩,是要与考核及职称晋级等挂钩的。同时,在如今的各级考试中,作文评分在所有试题中变数最大,从而使其在作文教学中不能不格外地小心谨慎。作为语文老师,为了保险起见,自然会对学生强调循规蹈矩的重要性。而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我们的学生怎有可能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自由判断!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然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权力。他们人生中的这段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意趣盎然的、洋溢着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的日子,现在却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语文老师还能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作文时不要无病呻吟而要真情实感吗?为了高考,很多语文教师“审时度势”地要求学会无病呻吟:谁“呻吟”得像,谁“呻吟”得好,谁就能在高考作文中多拿点分。中学生作文里到处都是名人名言,却使人看到今日中学生的论证恰如郑人,论点之“足”正确与否,完全由名言之“履”来决定。
  
  2.教师写作能力的不足
  中学语文老师自己到底有多高的作文能力,对“文学”的内涵究竟有多深的理解,这是需要我们去认真关注的问题。许多中学的所谓名师是不看名著不写文章的,但只要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付高考的方法和手段,他一样可以做得很成功。
  可以说,造成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死板”,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自身存在着某些严重的不足。比如对通过作文教学我们到底应该教授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认识不清,自己就缺乏“作文”能力等,导致了我们多年来一再深陷在作文教学的误区中难以走出来。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只能是:一是对考试作文的评判标准作出一定的修正,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语文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勤于动笔,在作文教学中也应做到“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
  现在,不少中学语文老师把作文看成是学生综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