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问题探析

作者:严唤梅 郭志俊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行为者,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根本的特点。从哲学的视角看,主体性是人的本真精神,只有人才具有。因此,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键是能否具有主体性。
  
  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等都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只有教育者发挥主体性才能较好地解决各种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说服人的工作,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教,需要教育者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吸收各种先进教育理念,紧密联系时代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求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力避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洞说教。同时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实践自己提倡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群众。所有这些都要求教育者发挥主体能动性,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归根到底要通过受教育者发挥主体性实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自觉地接受外部教育影响,并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来表现,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并始终以主体的姿态把教育要求转变为自己的内在追求。没有这种主体作用,就不能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不坚持主体性原则,“内化”过程就难以完成,思想转化也不可能实现。
  
  3.主体性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现实途径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人的发展是一个主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潜能。同时,主体性教育也是实现教育理想的途径。全面发展教育与主体性教育类似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现阶段的人的主体性发展是向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运动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必要环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要落实到发展人的主体性上来。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学说
  
  1.单主体说
  此说又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受教育者主体说和政治集团主体说三种。教育者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受教育者主体说则认为受教育者才是主体,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服务的,是指导者和辅导者,不应是主体。[1]政治集团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是“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机构”,因为任何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政治集团或一定的政治组织机构来组织的,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多么高超的思想教育艺术和工作本领,他们都隶属于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2]教育者主体说就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学说。这种观点看到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中的主导地位,但把主体的决定作用绝对化了,因而容易形成主体单方面作用于客体的单向教育模式。很显然,这种观点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意蕴,已经受到严峻挑战。受教育者主体说看到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注重以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特点和亲身体验出发开展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但它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把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走到了事物的另一面,这极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和自发论。政治集团主体说则未能用现代认识论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属于认识论范畴的教育主体问题,因而误认为教育主体是由教育活动单方面规定的。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看,教育主体是人而不是物,人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这是必要条件。因此,离开人的主体性去认识教育主体是错误的。以上三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
  
  2.双主体说
  此说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从受教过程看,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则是接受的客体,双方的影响作用是双向的,分别构成互为主客体的两个认识活动循环圈。[3]双主体说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作用,特别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积极意义和启发作用。但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仅从一般认识论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抽象规定出发对两个主体横向平行表述,不易抓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本质,即未能具体分析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间的特殊性及其差异。[4]还有学者认为,它把思想教育主体变成了“两个主体”——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似乎难以避免二元论之嫌。[5]为克服双主体说自身存在的上述不足,张耀灿、邱伟光等学者提出了主体际说、双向互动说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学者们都力图以新的视角提出自己的见解,来弥补双主体说的不足,其探索精神是可贵的。但不论哪一种观点都没有超越双主体说,更难以使另一方信服。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几种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表述的不同罢了。其精神实质和“双主体说”是一致的,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既要首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尊重、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三重主体说
  此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基于自身认识水平和内在需要而主动选择教育内容,并通过自我教育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据此提出国家是本体性主体,教育者是实践性主体,教育对象是自我教育主体的三重主体说。[6]三重主体说的可贵之处是,既想克服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又想防止片面的唯自我教育主体观,还想强调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作用。其实质是对教育者主体说、受教育者主体说和政治集团主体说三种观点的简单相加。这种观点最大的缺陷是把国家、教育者、受教育者作为同等概念和并行不悖的主体,显然既不符合逻辑,更不能说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因而难以让人接受。
  
  4.多主体说
  此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介体、环体也能成为主体,因而不能只是一个主体,而是多个主体。[7]多主体看到了客体、介体、环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不无启迪作用,但它认为任事物都可以充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际上是一种泛主体论。泛主体论混淆了主体与环体、介体的界限,否认了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贬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是无主体论。
  
  三、培养和提升人并发挥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目标
  
  主体性作为主体内在质的规定性是有层次的,它包括主体由发展需要所期望、激发的日的性和对活动进行控制、调节的自主性以及追求更高价值目标的创造性。目的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规定性。主体自身自然的结构、规定性以及社会的结构、规定性,生发出各种各样的需要,引起对于客体的期待状态、选择倾向和占有要求。这是主体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主体活动的动力因素。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根本体现。动物满足需要的方式是向自然界简单地摄取现成物,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则是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活动。能动创造性主要表现在:(1)观念创造性。“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8]这是由意识的能动性所决定的超前于实践而又渗透于实践过程的主体对客体的观念创造性。(2)实践创造性。主体观念的创造物还只是一种观念的蓝图,而非现实的存在。主体凭借自己制造的工具、设备等各种物质手段,进行现实的实践活动,把观念的存在物变成现实的存在物,使客体由“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这也就是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能动地通过实践变革客体,是人所特有的能动性,是体现人的主体性的根本点。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关键,它是主体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包括对需要、目的的调节和控制及活动手段、活动方式的控制和改进,以避免活动的盲目性、被动性和失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德和行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升人并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把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