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沿用不衰的原因探析

作者:胡成霞 李 丹




  班级授课制是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和民众教育需求增大的形势而产生的,最初在耶稣教办的学校中零星使用,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不管是新教还是旧教创办的学校就都采用了班级授课制,如德国约翰·斯图漠的古典文科中学就是典型的推行班级授课制的学校。但这个时期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只是一种初步的探索,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夸美纽斯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从理论的高度对其进行系统的论证,为班级授课制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主要就是以夸美纽斯的理论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班级授课制自19世纪后期引入我国以来,便在不长的时间内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并在其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时至今日,仍富有活力而沿用不衰,其影响渗透到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这种现象背后定有其深层次原因。作为舶来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在我国一百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历经矛头直指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其在我国的根基依然稳固,仍是对我国影响最大最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有必要深入剖析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能在中国长期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理论本身的优势
  
  1.论证问题的逻辑合理性。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的理论论述不是自然原则或哲学概念的演绎,也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简单的机械比附,而是在遵循教学工作规律的前提下,用引证自然的方法来寻找理论依据。夸指出,自然界(包括人)存在普遍的“秩序”(即法则),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要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依据,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教学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夸美纽斯规定了班级教学恰切秩序,在他看来,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严谨秩序,教育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才会容易、自然进行。可见,引证自然为班级授课制理论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2.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夸美纽斯在阐释了班级授课制对激励师生、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夸美纽斯通过将教师比作能同时均匀照亮所有学生的太阳的比喻,生动地论述了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可能性,即在班级授课制下,一个教师完全可能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授课。夸美纽斯还为班级授课制的顺利实施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保障措施,他总结了当时的教学组织经验,将班级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制定了学年、学季、学日和学时的工作计划,说明了班级授课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使学校的教学组织工作井然有序。此外,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及因材施教等灵活性原则的提出,则弥补了伴随固定分班、统一授课而来的机械性不足。考试制度的设立维持了班级的正常向上流动,提高了教学效能。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夸美纽斯还对教师应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了指导。
  通过上述努力,夸改变了仅凭个人经验进行教学的情况,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协调配合、井然有序,为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前进提供了前提性条件。
  3.后来学者的改进推广。赫尔巴特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即新旧观念联合并系统应用的过程,据此,他提出教育过程的“形式阶段论”: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即“四段教学法”),形式阶段论有严密的心理学依据,程序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容易仿效,能使经验不丰的教师迅速掌握来按部就班地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实行集体授课后,如何科学有效地给众多学生集中传授知识的问题,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论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经典教学程序,推进了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的扩大发展。随着班额人数增大,班级管理问题便提上日程,赫尔巴特提出了维护教学秩序的具体管理方法,如威胁、监督、权威与爱、作业等,为当时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简便的操作模式,改变了学校工作管理混乱的状况,推动了学校的规范化运作。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和班级管理的具体建议,适应了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多方面要求,对班级授课制在我国迅速传播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在班级授课制思想传人苏联之后,得到了更加秩序化和实用性的改造。凯洛夫将教学的组织单位细化为“课”,把课的教学程序以时间为纬度具体化为六个部分:(1)作业开始与组织;(2)查阅作业完成情况;(3)讲解功课的题目与宗旨,确定对已学功课的联系;(4)讲述并说明新教材;(5)巩固已经教过的教材;(6)说明新的家庭作业。此外,他还创造性地丰富了课的类型与结构,将课分为传授新知、指导学生独立作业的课堂教学、检查课和复习课几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课都有各自对应的组织程序——即课的结构。经过凯洛夫的改组,课堂教学组织更加固定与机械,班级授课制更容易操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俄为师”,对苏联教育全面学习,经过改造的“苏味”班级授课制因其便利性得以大范围地推广。
  
  二、在班级授课制正式传入之前。我国在教学组织方面已有集体授课的历史经验积淀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班级授课制并不是在一穷二自的基础上借国外的种子在我国发展壮大的,早在我国西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集体教学的萌芽形式——班组教学,时称“都授”,这是一种推制度化的教学形式,是个别教学向班级授课制转变的中间环节,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教学组织形式。当时受教育对象扩大,出现了教师组,一个教师主讲,若下教师辅助讲授,给学生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时间,有较固定的课程,分科教学开始萌芽,课程和修业年限也得已确定。在中国,最早采用班组教学的是唐、宋、元、明、清的书院和官学。书院中组织严密的“讲会”制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集体教学制度,但它已经体现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典型特征。明朝的国子监已经具备较为严密的如入学、考试、放假及开学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较班组教学更接近于班级授课制,是中国式的班级教学的前身。
  我国西汉伊始的集体讲授,使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寻到了融合点,而在华的教会学校班级管理讲授的不系统运用,则使人们对班级授课制这一异域的教学形式不至于感到全然陌生。早在班级授课制正式传人中国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华开办的各级各类教会学校中已在不同程度采用班级授课制.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开办,除去其政治目的和宗教意图之外,还是给中国沉闷的封建教育输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如全新的学习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高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班级授课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对于外来新事物的恐惧感,使人们从心理上更易接受班级授课制,为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的异军突起充当-『不自觉的先锋军。
  正是因为班级授课制本身的理论优势、后来学者的改进完善和浓厚的历史积淀,班级授课制才得以在我国大范围巩固应用并深深扎根生长,成为影响程度最深范围最广的教学组织形式。虽然自京师大学堂设立我国正式采用班级授课制,到后来借德国教育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影响得以扩大,但全国范围内的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