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的适应性研究

作者:宋建勇 赵克锋 万军林 王新年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应该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特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好自己角色的定位,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21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当代社会被人们称之为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决定要素之一,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信息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从事工作、了解世界和与人交往的主要途径。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电子邮件,卫星通讯等新的教育媒体的普遍应用,增加了人们相互交流的机会,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冲击着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着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方式、方法,同时对教师的角色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为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特征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人类的教育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的变化而改善,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知识型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在过去“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在现今社会却无法继续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的重心从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的应试教育时代。在进入创新型教育的现代信息社会后,人们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驾驭者和创造者,因此教育也具有了新的特征和变化。
  
  1.新时期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是前所未有的,传统教师角色正遭遇挑战,教师不再是求知的惟一源泉,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意识得以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以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
  
  2.教育内容的信息化
  信息时代也是一个网络时代,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教材,并且通过互联网,使教育内容信息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但信息不同于知识,信息需要加工才能成为知识。知识是对信息有意识、有目的地应用与归类,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把信息加工成真正的知识,赋予其实际的意义。
  
  3.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化
  信息时代的学习,应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基于信息的学习,一种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学习,一种建立在网络之上的学习。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切实转变为“我要学”。学习方式自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已经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教师的讲授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现代信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没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如果希望在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及时转换角色:从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艺术家。
  
  三、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的角色要求
  
  1.导师
  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从而使教师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开始动摇并发生变化。信息教育技术一方面使教师的知识传递者这一角色趋于过时,另一方面又强化了教师的导师身份。教师的导师身份表现为五个方面。
  引导: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信息教育技术条件下自觉地学习。
  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
  诱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牛学习的积极性。
  辅导: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完成学习任务。
  教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使学生在具有获取信息能力的同时,善于区分良莠信息,抵制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信息作弊、侵权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2.设计者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学习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了学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与学生一起,共创美好的未来。
  3.合作者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使得教师不再处于控制地位,而变成了学生中的一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进行研讨,促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发展。这样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学习者
  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言,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终身学习对教师而言更加重要。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充电”接受新的知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操作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书育人是一项艰辛的事业,它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心、事业心及创新求进的精神。我国要大力培养人才,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教师具有将终身奉献给教育事业的素质,教师所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崇高的生活目标和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都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做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2.具备广博的学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真才实学是现代教师必备的条件,教师要成为知识广博、技能精湛、理沦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广泛涉及相关学科的知识。
  
  3.具备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能及时猜测和判断学生的思维动向,把握和捕捉启发的时机,做到启而得法,启而能发;对学生的答问情况,情绪和表情的变化,以及教师讲解中的疏漏情况等,能及时地进行调节,化平淡为新奇、化消极为积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能为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保证教学的和谐进行。
  
  4.具备情感教育能力
  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对于人的成功而言,情感智力比通常所说的智商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炽热的教学情感去调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美好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人格,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和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与体验。
  宽松和谐、主动自觉的学习环境,必将使学生的聪明智慧、潜能才智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从而实现教学上的高效率、高质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教师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调整自己知识结构和树立现代信息化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自觉性,积极地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尽快融入日益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迎接信息化教育的挑战。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