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变化的正确处理及运用

作者:刘志毅 白玛瑞




  一、情绪的引发
  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这是现代心理研究发现的又一个重要的功能。教学实践表明:发挥了情绪的功能,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集中,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散漫、不满足压抑。”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
  
  1.良好的教态
  教师在教学中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听课情绪会为之一振,并以高度的注意力听课。如果教师进入课堂时无精打采,少气无力,学生就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为此,体育教师要精力充沛地进行教学活动。
  
  2.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感知,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和学习需要有适宜的课堂气氛。适宜的课堂气氛可使学生情绪高昂,所以教师应以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来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如果教师情绪失控就不可能出现良好的学习气氛,那种充满火药味的氛围只能窒息学生的智慧火花。
  
  3.良好的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语言描述情境,围绕提问设置情境等。也可以运用示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践证明,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将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觉,从而构建学习的意向,形成一个兴趣链:有趣——情趣——志趣;好奇心——求知欲——自觉练习。
  
  二、情绪的维持
  
  情感具有强化功能,这里包括正强化功能和负强化功能。个体行为因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巩固,称为正强化功能;个体行为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而得不到改变,称为负强化功能。学生产生积极练习的热情,有时是“三分钟的热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地引发情绪,还要千方百计地维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满腔的学习热情。
  
  1.教师应善于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情趣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鲁布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兴趣。”体育教学内容本身就含有艺术魅力,有情、理、趣等要素,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挖掘那些潜在的情趣因素进行再创作,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2.选择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活泼、充满种种快乐因素的教育活动,教师应选择新颖灵活的教学法,使课堂出现想、练、比多层次的结构。教师的讲解要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层层推进、步步加深,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使学生的情绪得以维持和巩固。
  
  3.教师作为信息始发者,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进行交流
  这就要求教师讲求语言的艺术性,做到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清晰准确。语气应有轻重缓急,语调要抑扬顿挫,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4.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量和难度是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
  练习过多、过难,超过学生的生理负荷承受能力,学生会感到困惑、疲劳。运动量过小,练习过于单调,学生会觉得轻而易举,索然无趣。因此,课堂教学的时间与内容应适量、适宜,使教学内容能成为“有效信息”。对于练习的难易程度,应根据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即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掌握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由欣赏“成功的喜悦”到巩固和强化原有的动机。
  
  三、情绪的控制
  
  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激动时会“忘乎所以”,容易出现“情感战胜理智”的现象,不能正确控制注意的分配、转移,有的还出现不适当行为。因此,要使课堂情绪活而不乱、井然有序,教师必须进行情绪的控制。
  
  1.通过控制,保持适中而愉快的情绪
  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对认识过程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且表现于情绪强度和性质两个方面。中等强度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过弱或过强都不利于活动。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此时,可提高活动的效率,而不满、恐俱、愤怒等情绪则不利于活动,会降低活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适当控制学生的兴奋程度,在适中的愉快情绪下进行体育教学活动。
  
  2.通过控制,实现情感的转移
  体育课结构一般包括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各部分的练习内容是不同的,学生做某部分的练习时会获得某种情绪状态,并且其身心会长时间地受到影响,乃至陶醉于其中。随着练习内容的进展,学生会获得新的情绪体验,产生新的情绪感受,这就要求学生能及时地调节、转移情感,运用多种方法控制原有情感,并使之迅速调整、转移,从而进入下一个练习,体验新的情绪。
  
  3.表情控制
  表情具有传递信息功能,师生可以通过表情,表达和了解彼此的情绪乃至思想、愿望和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表情,既可制止学生的不正当行为,又不破坏整个课堂气氛,也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同时,恰当运用表情,使语调抑扬顿挫,体态适当变化,有利于情绪的保持。总之,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交流的人是难以胜任教师工作的。
  
  4.语言的控制
  教师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可使学生进入新的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促进学生深层思考。通过恰当的言语表扬与批评,能集中学生的注意,进行正确的注意分配,在新的认识过程中产生新的情绪。
  四、情绪的转化
  体育教学的目的从属于教育的目的,教师在体育课中充分而有效地运用情感这一因素,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充实课堂精神生活,使学生在情、理、趣融于一体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术。这只能算是近期的、暂时的、局部的目的,从长远的眼光看,教育是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为崇高理想所鼓励而热情奋发的人。这是教育的必然,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体育教学这一狭小的空间,不能出现“课停情止”的现象。要形成精神生活丰富的情感,单靠课堂教学这一途径难以奏效,所以教师必须将利于情感培养的一切因素渗透、贯穿于一切活动中,并使这种在课堂活动中形成和完善的情感能积极而有效地影响整个活动,成为个体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而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胸怀,热烈而丰富的情绪,活泼而开朗的个性,使之融入人的一生,这是实现情感转化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应重视情绪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做到善于引发、维持、控制,并使之正确转化。这里的“引发”是基础、前提,“维持”是保证,“控制”是关键,“转化”是目的和归宿。在完整的教学活动中,四者缺一不可,相互关联,合为一个整体。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