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搭建化学交流探究学习新平台

作者:黄 毅




  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探究分为“实验类探究”“调查类探究”“交流类探究”。在新课程交流类探究教学中,笔者以问题为导向,以讨论为基础,以反思为特征,在教学中探究,在探究中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交流探究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一、师生交流探究打基础
  
  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探究教学时,我请同学们写出Fe2O3分别与盐酸和氢碘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请两名同学板演,普通班的同学写出的都是如下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 3+3H2O
  Fe2O3+6HI=2FeI Fe 3+3H2O。
  此时,我未下正确与否的结论,因势利导,设计交流探究学习思考题:
  (1)你们写出的Fe2O3与HI反应的化学方程是否正确?
  (2)根据氧化剂、还原剂的性质,Fe3+与I-离子能否共存?
  连续两个追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立即议论开了,顿时学生的思维定势被打破,课堂气氛由静思到议论再到高潮,师生经过对话交流,大多数同学认为:在第二个化学方程中,Fe3+离子具有氧化性,I-离子具有还原性,此反应属氧化还原反应,非复分解反应,其离子方程式应为: Fe2O3+6H+6I-=2Fe+3I 2 +3H 2O,但还有同学仍处于迷惑之中,他们提出:“为什么盐酸在此反应中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呢?盐酸不是弱氧化剂吗?”我首先肯定这些问题问得好,为学生大胆提问而鼓掌,然而我不急于回答,再次发动同学们讨论,最后我作了点评:“前面我们学过氧化剂与还原剂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与弱氧化剂一般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I-离子是强还原剂,Cl-离子是弱还原剂,Fe3+离子能将I-离子氧化,不能将Cl-离子氧化,这两个反应形式相似,但其反应实质完全不同,我们常说有FeCl3溶液,而没有FeI3溶液,就是这个道理。”
  在新课程交流探究教学中,不应仅要求学生掌握一般具有规律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把习得的知识、规则应用于新情境和新知识的学习,使原有的知识向新情境产生迁移,形成新的概念,使知识应用更灵活。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疑布阵,把问题带进课堂,创设能使学生生疑的情境,以便营造师生交流探究的氛围。教师在交流中不仅要善问、会问,还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的探究处,问在交流探究教学当问处。
  
  二、生生交流探究拓思路
  
  在学生学完原电池后,在一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讲授结束前,我在黑板上写了如下三个问题,供同学们交流探究:
  (1)活泼金属能否作为原电池的正极?
  (2)在Mg、Al与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镁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
  (3)Mg的活泼性比Al强,Al能否在一定的条件下失去电子成为原电池的负极?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迷惑,产生知识冲突,少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交流探知欲。几天后,实验室的老师告诉我,近几天下午第四节课,化学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先后到实验室做了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后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时,我花了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交流,有些问题同学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有的问题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对于争论的关键问题教师先引导一下,再组织同学们讨论,通过生生交流探究,大家都肯定活泼金属能作原电池的正极,只要把电解液稀硫酸变成NaOH溶液,活泼金属镁就可以由原电池的负极变成原电池的正极,在碱性条件下,镁电极上有H2产生。做了该实验的有关同学还简述了Mg及Al、NaOH溶液构成原电池的原理,并写出了电极反应。
  当我充分肯定有关同学的交流探究成果并为之感到欣慰时,到实验室做该实验的同学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极个别同学后悔自己没有去做实验,决心今后把课本知识与实验紧密结合起来。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有交流探究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促使学生在真实直观、充满神奇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展开了创造性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书本,不要墨守成规,敢于向已有的结论挑战,从而产生新思维,寻找新途径,形成新概念,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三、小组交流探究引兴趣
  
  在实验室中做制取Fe2++2OH-=Fe(OH)2↓实验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未要求学生按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只是说:“制取Fe(OH) 2是个很有趣的实验,不同的步骤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希同学们发扬探究精神,先小组做,然后大组交流。”同学们实验很认真,全班没有出现在盛有Fe2SO4溶液试管的上方滴入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Fe(OH) 2沉淀的现象,主要出现了以下四种现象:
  第一,在盛有Fe2SO4溶液试管底部逐滴滴入NaOH溶液,在酸性(Fe2SO-过量pH=6.5)条件下,有絮状白色Fe(OH) 2沉淀生成,在弱碱性(pH=9.7)条件下,完全沉淀。
  第二,在盛有NaOH溶液试管的底部逐滴滴入Fe2SO4溶液,在过量的碱中,生成的Fe(OH) 2沉淀的白色纯正、稳定、不易被氧化变色。
  第三,在一试管中加少量冷水,滴入2滴Fe2SO4溶液,再在溶液里滴入2~4滴NaOH溶液,生成绿色沉淀,若将该绿色沉淀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不要煮沸),可观察到沉淀由浅绿→灰白→白色。
  第四,在一试管中加少量水,煮沸,在溶液里滴入2~4滴NaOH溶液,再滴入2滴Fe2SO4溶液,沸水中形成白色絮状沉淀。
  当各小组汇报了四种主要现象之以后,全班同学争论不休,都强调自己小组做的实验是正确的。此时,我要求各小组按以上四种方法再做一遍,组与组之间的同学还可以个别调换,实验结果分别与上述现象相同,最后各小组寻找结论,班长小结:在较浓的NaOH溶液中滴入Fe2SO4溶液,白色明显,在较高的温度下,Fe(OH) 2水合程度小,白色也明显。在制备Fe(OH) 2沉淀时,应在一定温度下,在盛有较浓的NaOH溶液试管的底部逐滴滴入Fe2SO4溶液,并防止其氧化。
  在新课程实验小组交流探究中,重在使学生亲身体验交流探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探究意识,享受神奇的实验现象与科学原理构成的独特化学之美。教师要在常规的实验中,设置非常规的问题,有意给学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让“疑”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用“疑”营造交流探究氛围,促使同学们交流探究,从而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进行更深入地交流学习,逐步养成交流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开展交流探究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的学习要从“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授受式”学习逐步转向“老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并最终转为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自已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我们要“在探究中行动,在行动中交流”,开拓化学探究教学工作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