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英语课堂多向互动提问方式的教学过程设计

作者:屈社明




  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其间必然涉及单向型、双向型和多向型的互动方式。单向型是一种单向互动方式,其特征是教师授课,不要求学生立刻做出任何反应。双向型虽然“强调了师生的互动,信息交流也是双向的,教师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主动探索,积极学习,但教师仍是互动的核心角色,并且信息仅仅是在师生之间上下流动,而信息在学生之间的平行流动和沟通则无法实现”。多向型则视教学为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生生之间全渠道、平等式的互通信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积极、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多向互动提问方式主张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应该互问互答,通过合作探究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成了学生活动的向导、顾问和裁判。正如Pica、Young和Doughty(1987)所说,“如果想让课堂效果更好,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独自表演、独自提问的舞台,课堂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提问,这种问与答应该是交互式的。
  下面以高中英语第二册第21单元《Body Language》为例,具体说明多向互动提问方式在教学中的设计过程。
  
  1.学生分组
  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考虑到性别、性格、爱好、能力、学业成绩等方面的特质,组建5-6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课前、课中、课后小组集体学习。
  
  2.师生协商自主学习任务
  根据该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师生一起协商自主学习任务。内容包括话题讨论、语言知识(本单元的词汇、语法、句法等)、课文内容、写作技能、交际技能和阅读技能等。
  (1)话题讨论:
  ①What is godylanguage?
  ②For what do we use tody language?
  ③How can two dummies talk with each other?
  ④Can you guess what some one is thinking or feeling by looking at or her body language?
  ⑤Do people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use different body language?What about people who live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2)语言知识:词汇部分:掌握六个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fist,hip,thunap,index finger,cheek)和6个肢体动作的动词(nod,hug,bow,press,pat,rub)。同时,掌握其他生词。
  (3)语法部分:找出课文中有关动名词做主语、宾语和表语的句子,熟悉动名词的语法。
  (4)句法部分:分析下列句子结构并解释句义:
  ①We can learn a lot about what a person is thinking by watching his body language.
  ②Some one who sees another person making the gesture Will think it means money.
  ③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as to how often we touch each other,how close we stand to someone we are talking to and how we act When meet or part.
  ④Pressing one’s palm’s together and resting one’s head on the back of one’s hand while closing the eyes if sleeping means“Iamtired”.
  ⑤And if we are feeling down or lonely,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to see the smiling face of a good friend.
  (5)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第⑤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What examples are given to show that body langu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②What are some situations where we need to be very careful about body language and gestures?
  ③How is body languase different from spoken language?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
  ④What gestures are universal?
  ⑤Sometimes we Say one thing but our body language somethingdifferent.why does this happen?Can you think of any examples?
  (6)写作技能:回答问题:
  ①what is a topic sentence?
  ②What is the topic sentence inthispassage?How does the writer develop it?
  (7)综合技能:完成Integrating Skills中的Writing部分。
  
  3.组内问答
  首先,组员充分自学,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自学笔记,检查作业,研讨疑难问题,展开话题讨论。组长负责记录。
  (1)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备在课堂向老师和其他小组提问。
  (2)每个组员所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量、质量以及在组内活动中的参与性。
  
  4.师生、生生设问答问
  师生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设计问答。设计的问题要以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为主,要有概括性、综合性和针对性。
  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协商解决。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主题讨论、辩论活动中去,不断把话题向纵深引入,并适时观察记录各小组发言的数量和解决问题的质量以及课堂参与性。
  
  (1)话题讨论
  ①解读身势语。各小组通过
  将body language图片画在黑板上或挂在墙上;
  表演哑剧;
  
  放映录像;
  向其他小组提问并做补充性解释和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问题。
  ②中美身势语对比
  教师再把全班同学分成两部分,即:Chinese group和American group。每组又分几个小组,每小组5人。分头搜寻各自需要的材料。然后两大组各自汇总、整合自己的主题内容,并张贴在教室里,向对方组征集相对的肢体动作。相互问答对方组肢体动作意义并进行对比。
  
  (2)语言知识
  ①词汇部分:a.学生可以用一幅人体挂图,一起问答人体部位名词以及表示肢体动作的动词。b.教师说出其他单词词义,让各小组竞相猜答单词,看哪个小组回答积极、准确率高。
  ②语法部分:a.教师就动名词的用法向学生提问。各小组将找到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解释并回答其他同学和老师的问题。b.教师就给定的五个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提问学生。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并相互就各自的理解发表不同的见解。
  ③课文内容:教师就涉及课文内容的五个问题提问学生,小组抢答。在抢答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不是将现成结论直接给出,而是鼓励组际间、学生间、师生间展开讨论或辩论。以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④写作技能教师提问:a.What is a topic sentence?小组回答。组际间就各组的答案互相问答。b.教师再问:What is the topic sentence in this passage?How does the writer develop it?结合课文,小组回答并就自己组的答案接受其他组的提问。
  ⑤综合技能:各小组选出一篇范文,抄写在黑板上或朗读给全班同学。师生就范文的结构、思想表达、遣词造句、语法使用等方面问题提问。
  5.问答评估
  
  (1)评估内容
  学生在小组和课堂学习中所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量、质量以及问答过程中的参与性。
  
  (2)评估标准
  ①数量和质量相结合。质量标准:共鸣性,挑战性和创新性。共鸣性是指所提问题能引起大家的激烈争论,产生共鸣;挑战性是指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大家积极思考;创新性是指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新意。目的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乐于尝试解决各种问题,勇于挑战难度大的问题。
  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所提问题要精,层次要高。对基础差者,只要能提出问题,即使问题很简单,其表现也应该得到肯定。目的是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评估方式
  学生自评,小组自评,教师评估相结合。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前、课中学习过程中所提问题的数量、质量和参与性,做出客观自评;小组内部自评;教师参照学生自评、小组自评的结果以及自己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记录做出最终富有个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