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对跨文化教育中母语文化的思考

作者:张金亮




  一、现状分析
  
  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都认为言语行为不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他们强调的是语言本身,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隔离开来。(胡春洞等,1996:88)因此,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长期以来也存在着轻视跨文化教育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随着语言学家霍尔(E•T•Hall)《无声的语言》一书的出版,跨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学在全世界迅速得到发展。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方兴未艾,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外语教学都是在学习者掌握了母语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跨文化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正面影响被称为母语文化的正迁移;反之,母语文化如果不利于或妨碍外语学习,则被称之为负迁移。但在跨文化教育中,似乎外语学习一遇到问题,就是母语文化排斥的结果。我国的英语教育一直以来的一个弊端就是忽视本国文化教育。结果是,很多英语学习者不会用英语描述解释自己的母语文化,以至不能有效地向异域介绍、宣传我国文化。
  
  二、跨文化教育中既要导入目的语文化,又要导入母语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政策重点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并借鉴他们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就是只重视文化的导入,而且这种情况至今无大改观。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均将英美主流文化置于一切文化之上,而汉语文化则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地位。由于英语教育的这种倾向,英语学习者也只重视目的语文化导入,而轻视母语文化输出。在英语学习中,了解英美文化,并模仿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这本无可厚非,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内化英美文化,动辄以英美文化来套国人,那就有“假洋鬼子之嫌了”。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异文化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他们也迫切想了解我国文化。这样,外语教育的另外一个任务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文化输出——向异域文化介绍、宣传我国文化。在英语教育中应强化汉语文化教育的层面,努力培养学习者母语文化的自我意识。教材也应体现母语文化的内容,教学活动也应有计划地导入母语文化的学习,让英语学习者从英语的角度了解汉语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哲学基础,培养他们用英语对外介绍、宣传汉语文化的能力。
  另外,从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的角度,也应大力提倡外语教育中的母语文化的导入。历史上,我国曾一度保守自闭,屡遭外强的入侵。改革开放后,一定时期内又全盘西化,在许多年轻人的脑海里,什么传统、国粹,一概斥之为落后。而与之相反的是,在我国的台、港、澳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则较好地保持并延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主张向西方学习,吸收英美文化,从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可贵的是,在这一蜕变过程中,日本不仅没有失去其文化传统,反而兼收并蓄,变得更丰富、更鲜明了。
  
  三、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母语文化
  
  1.文化全球化与母语文化
  20世纪中期以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生产、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内的频繁合作与流动;政治、军事、环保领域的全球互动与协作;后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通讯信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如互联网,通讯卫星领域的资源共享;文学艺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与研讨等,(斯坦利•霍夫曼,2003:168)凡此种种都是文化全球化的不同表现形式。文化全球化将各种文化置于一种大文化的体系之中,跨文化教育应使学习者宏观地认识每一种文化,将每一种文化行为置于大文化体系中去考察,学会在多文化、大文化视域中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打破任何一种文化的疆域与界限,以平视的角度来学习文化,将母语文化置于与其他文化平等的地位在大文化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分析。
  
  2.文化全球化时代的英语教育
  在全球文化大融合,全球人员、技术、资金、信息、思想大流动的背景下,人们需要一种国际性语言进行交流。由于英语应用的广泛性,覆盖面的广阔性,非母语使用者的频繁性,它不再为英美等国家所独有,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应仅仅局限于英美文化,而应是更加宽泛的全球文化。英语学习者不仅应该通过英语这种交际工具了解、介绍英美文化,还要了解、介绍其他文化。
  
  四、跨文化教育中对待母语及目的语文化的正确态度
  
  我国著名跨文化教育家胡文仲先生在他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指出了三种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障碍:第一,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常误以为人都是一样的,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一旦发现与自己预期的不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第二,刻板印象(stereotype),人们在接触某一文化之前,总是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如果在接触该文化时发现有不吻合的地方,则加以排斥。第三,民族中心主义,即习惯于用自己民族的价值标准衡量其他文化。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消除这些障碍,树立正确的对待母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的态度。
  
  1.寻找共同点
  尽管世界上文化类型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基本动机以及所要追求的目标是相似的。只不过实现这些动机、达到这些目标的方式不同而已,或者说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英语用“How are you?”表示问候,而汉语用“你吃了吗?”,前者关注的是身体健康,而后者则是温饱问题,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人性的关怀;汉语说“牛饮”,而英语用“Drink like fish”,前者体现了与牛相关的大陆农业文化,而后者体现了与鱼相关的岛屿渔业文化,形式有别,但都形象地描述了人渴极时狂饮的样子。所以,在跨文化教育中应引导学习者挖掘文化共性的东西,获得文化认同能力。
  
  2.尊重差异
  由于文化形式上的千差万别,常常产生文化误读的现象,从而引起跨文化交际的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学习者要学会尊重差异,宽容分歧。文化无等级之分,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不卑不亢,无论是目的语文化还是母语都要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加以分析、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心理换位,让自己处于目的语文化或让目的语文化的人处于自己母语文化的位置去理解文化行为。(文卫平,2002:29)比如宴请客人,我们中国人一般要备七八个菜,其中还要有几个名贵的菜,席间还要不断给客人劝酒,夹菜,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主人殷勤好客。所以,英美人到中国人家做客,觉得饭菜过于丰盛,主人过于殷勤。英美人请客则比较简单,一道汤,一盆色拉,一道主菜,再加上一道甜食就可以了,一般没有劝酒、夹菜的习惯。所以,中国人到英美人家做客,就觉得饭菜过于简单。中国人接受礼物时,总是先放在一边,等客人走后再打开,以免给人留下“君子爱财”之嫌,而西方人则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赞美。如果不理解上述这些习俗,就会造成交际失败,引起文化冲突。如能换位思考,就能互相宽容,顺利进行交际。
  对于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大国地位的提高,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应予以重新定位。只看到它的负迁移是不够的,只看到外语在向母语文化介绍先进的外语文化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应看到外语还有向外语文化宣传母语文化的作用。笔者建议外语工作者在教学、科研、教材编写中,要注意加强外语用来宣传母语文化的作用,培养学习者正确的文化观。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勒•比松.独角兽与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7-62.
  [2] 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02-106.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2-65.
  [4] 胡文仲,杨立民,徐克容.大学英语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5] 斯坦利•霍夫曼.全球化的冲突.新华文摘,2003:36-38.
  [6] 文卫平.再论后殖民语境的后殖民英语与英语教育.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56-58.
  [7] 董亚芬等.大学英语(精读,泛读听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 张汉熙.高级英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