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论得体准则与语用失误

作者:康 健




  一、得体在语用学中的地位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礼貌原则(the Politeness Principle),该原则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为其中最重要的准则之一,他引入“惠”(benefit)和“损”(cost)两个概念将得体准则定义为:用于指令和承诺时尽量减少他人的受损,尽量增大他人的受惠。鉴于利奇把得体准则列为礼貌原则下的一条准则,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tact的含义比politeness的含义更宽泛。著名学者李瑞华在考察了两本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和Webster's Thir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对“tact”的权威解释后认为,“tact”的含义指theeffective use of language,所以礼貌原则是“得体准则”的具体表现形式,礼貌原则要求说话各方遵守“损己利人”的原则,强调说话各方要注意对象、场合,要恰到好处。谈话各方若遵守上述准则进行交际,其顺畅的过程和满意的效果就可得到保证,这样的交际就很“得体”。因此,他认为不应该把“得体”降低为礼貌原则下的准则,而应该上升为语用的最高原则。我认为此观点颇有道理。
  得体既然是语用的最高原则,我认为在言语交际中,它指的是根据话语语境来确定言语表达的恰当形式,从而使言语表达准确、清晰,言语运用恰到好处。话语语境包括谈话场合、谈话对象及谈话内容三方面因素,它在言语交际中起重要作用。语言的使用通常不是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其使用的语境中是否恰当得体的问题。因此,在言语交际中,言语是否得体已成为影响人们交际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下面本文将从忽视得体准则的三方面因素导致的语用失误入手,旨在找出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以达到得体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语用失误的表现
  
  语用失误不是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或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由此可见,语言学习者如果不遵守得体准则,不注意言语交际的语境,不了解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语用原则及该语言的文化背景,言语交际就会出现语用失误,甚至会造成误解,冒犯他人。因为在社会交往中,言语得体是促进人际关系,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因素。下面将从三方面列举语用失误的一些实例。
  
  1.忽视谈话场合导致的语用失误
  言语交际都是在一定的场合发生的,我们应根据交际场合来选择要表达的话语。一般来说,正式的场合要求使用礼貌级别较高的话语,非正式场合则不必使用过于礼貌的说法,这样才能做到言语得体,这是一条语用原则。如果违背了该原则,听话人就可能从中推导出话语的深层含意,从而产生语用失误。朋友之间、大妻之间如果使用礼貌级别较高的语言,很可能使听话人一方以为对方是在讽刺、挖苦。因此,下面的妻子对丈夫的“请求”不会被理解为诚意的请求:
  (1)I wonder if I might ask you about your promise to go out and have dinner with me.
  (2)Mr.X,could I,by any chance,beg you to set your interesting book aside for a while and condescend to have a cup of tea withme?
  同样,如果不分场合随意选用“Can you……?”(或“Could you”?)和“Perhaps you could……”表示请求,也会出现语用失误。因为后者并不表示请求,而是表示“要求对方接受”。比如,如果学生请求导师批阅论文只能用用(3),不能用(4):
  (3)Could you possibly read through this by Friday?
  (4)Perhaps you could read through this by Friday.
  
  2.忽视谈话对象导致的语用失误
  使用语言应当注意交际对象的差异,社会地位不同,亲密程度、年龄不同,话语习惯就会有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习惯不同,话语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就要求我们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调整言语方式,看准了对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好的交际效果。如果谈话对象与自己社会地位平等,那么受社会制约的程度就较弱,交际则可灵活多变,不需使用礼貌级别高的语言。相反,如果谈话双方社会地位不平等,地位低的一方应答则必须小心,应答的语言必须得体,话语的礼貌级别也应相应较高。例如:
  (1)Mind if I smoke?
  (2)Excuseme,sir,would it be all right if smoke?
  如果雇员对老板说(1)就不合适,(1)只适用于上级对下级或谈话双方地位平等时才适用,而(2)只适用于下级对上级或谈话双方不太熟悉时才适用。
  同样,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谈话双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与对方交谈时,往往按照自己国家约定俗成的礼貌规范与准则来进行言语交际,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中国学者三年前在美国期间曾寄宿在Smith先生家里,现在他重访该国,于是专程去拜访他,虽然已年过七旬,但他身体仍健硕如前,所以这位学者如像在国内见到久违的老朋友或长者一样赞赏说:
  (3)You haven’t changed so much.
  这句话的结果只能给Smith先生带来不快,因为他并没有“You haven't become older”之意,再加上change的观念价值在操英语的人心日中相当高,对一位长者说他“没有变”、“还是老样子”,只会贬低对方,丝毫没有“恭维”的含意。上述情况如发生在本国,则无可挑剔,不会造成对方误解。但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就应当注意这方面的差异,因此,交际对象也同样是决定如何做到言语得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3.忽视谈话内容导致的语用失误
  言语交际中,我们应根据谈话内容来确定言语表达的得体形式。比如请听话人做一点小事,说话人往往可以使用较随便的话语,如可以使用简单的祈使句,像“Lend me use your rubber.”而如果谈话内容是一些较正式的请求,说话人往往会用一些表达礼貌级别较高的语言,如“Is there any chance you can help me to……?”而且,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寒暄、问候、致谢、祝愿、抱歉、隐私、拒绝等话题,往往都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当人们受到夸奖或祝贺时,汉语中常用“过奖,过奖”,“惭愧,惭愧”等自贬词语来应答,以表示对被夸奖人的礼貌、谦虚。但如果在英语交际中用“You flatter me.”或“I feel ashamed.”等作答就很不得体,是一种语用失误。“Thank you.”是英语中常用的答语。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往往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否,做什么工作、收入等以示对对方的关心,但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个人的隐私,不懂得这一点就会出现语用失误;在拒绝对方时中西方也有文化差异,我们在与朋友交往中往往用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的方法来拒绝对方,因为我们的交际文化模式认为拒绝朋友的邀请或请求常常会导致友谊破裂,因此我们宁可许诺也不愿直截了当的拒绝。但对于英美文化来说,这却意味着违背诺言,背弃所承担的义务。由于这种文化思维模式的不同,在交际中常常因为不能接受对方那种直截了当的拒绝方式,或因为对方对自己的问答如云罩雾导致语用失误,致使交际双方处于尴尬境地。
  由此可见,在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通常是由于忽视得体准则的这几方面因素造成的。那么我们在交际中怎样才能做到言语得体,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采取一定措施来克服此类现象的发生。
  
  三、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从前面的举例和分析可见,要避免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我们的英语教学就应当进行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只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注重词汇语法等语言结构方面的知识,忽视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就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下准确的理解别人和表达自己的能力。它与语言使用者的多层知识和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有关,它是交际能力的基础,是达到交际目的的前提。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中应渗透语用意识,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给学生介绍一些语用知识,如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让他们根据具体语境来选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同时应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中,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英语教学,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在英美文学等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分析名篇、名著来学习语言,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增强对西方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与交际密切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如打招呼、告别、称赞、道歉等,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不断拓宽视野,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会更全面,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达到得体运用语言的目的。
  除了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以外,语用能力的提高还有多种途径。如看原版的电视电影作品来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交往,通过轻松的个人交往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开办系列讲座,介绍英美国家的概况、文化、习俗;尽可能指导学生组织英语角、英语辩论赛等,这些都是了解和提高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