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语病的定位分析认识与语言规范

作者:张文元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为有效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对语言交际必须提出准确、规范的要求。如果语言的运用出现交际失误,即语病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传递和接收信息的任务。所以,忽视语病问题,不利于语言规范化工作,并有损于人际交流甚至汉语教学的效果。那么,何为语病呢?对其进行定位分析与认识,以树立科学的语病观,这不仅对把握语言规范的认识在理论上具有研究意义,同时对人们交际的行为进行规范具有实践上的引导作用。
   所谓“语病”,人们一般是指在用词造句等方面出现错误的句子,即影响了表达的准确、规范,使人们产生歧义与模糊的认识和理解。人们一般对语病持这种认识,是能够说明一般的语病现象的。如:
  (1)今年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超过了去年的百分之十二点五。
  (2)当她到兰州的时候,感到很高兴。
  (3)他的书稿,经过了三个出版社的编辑的审阅。
  例(1)由于多用结构助词“的”造成与原句“粮食丰收”的意思相反,实则表达了欠收的意思?鸦例(2)“感到”前缺少必要的主语而产生歧义?熏可以是她为自己顺利到达而高兴,也可以是启程时为她送行的人得到她到达的消息后很高兴;例(3)是因为“三个”语序不当而产生歧义,可以理解为一个出版社的三个编辑,也可理解为来自三个出版社的几个编辑。像这样的病句人们是普遍认可的。但是,人们的用语行为是复杂多样的,人们有时很难用简单的认识去判断说明其是与非。因为语言本身是复杂的,有些现象暂时解释不了,但不一定是错误;语言是发展的,一些变异的说法和用法可能代表着语言发展的方向,很难予以否定;语言是客观的,我们不能用个人的先验的“理想”去套语言,不符合这个“理想”的就断定为语病。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形,同一种语言现象,有人说是语病,有人却说不是语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语病的界定便只会是一种经验性、随意性的行为,准确性是谈不上的。这给语言运用者带来了很大不便,是语言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看来语病的界定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对它的定位认识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广泛的认同性。我们认为语病观的确立,应该明确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尊重社会语言习惯。遵守语言的使用规范是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但是语言规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衡量语言规范与否,要看它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符合社会习惯,则符合语法规则,是规范的语言,否则就是病句。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则最终会被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所替代,也为使用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所不许。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些说法,如“恢复疲劳”、“打扫卫生”、“养病”、“救火”等,虽然表面上不合事理,但人们早已习惯了这些说法,习惯了对这些说法作合乎逻辑的理解,它并没有对交际产生影响,而且时隔半个世纪之后,这些词语仍然活跃在今天的语言交际之中。对此,应视为规范的说法,不应看作语病。这就是说,一个句子只要表意清楚,不使对方产生误解,在这个前提下大家都这么说了,就不应过多地挑剔,就不应断为病句。我们承认语法规则,但语言规则是在社会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否则,它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是空洞没有说服力的,而且我们也反对用一成不变的所谓规则去匡谬正俗,充当语言的交通警察。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语言的使用采取比较宽松、灵活、谨慎的态度,肯定那些能够或基本准确、经济地表情达意的变异,只是把那些与此相反的言语现象看作语病。也正是了解了这一点,才能克服和纠正长期以来在语病定位认识问题上的种种偏差与失误。
  第二,树立语言发展观。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认识语病和语言的规范,须用时代的眼光、历史发展的眼光分析研究它,任何草率的认识和举措都是不利于语言发展的。过去被普通使用的表达方法,现在很少使用或不用了,或者被少数人创造出来的某种新用法为大多数人逐渐所接受,都会使人们对语病和语言规范的认识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前,一些动词,语法书上说其后是不带宾语的(称其为不及物动词),如今这个“禁区”已经“开放”了。比如“挑战美国队”、“登陆新加坡”、“宣战肿瘤”、“冲刺新世纪”等等。“卡拉OK”、“打的”、“打工妹”这类词语出现之初是受到冷遇的,但今天最终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这说明社会的发展,语言的运用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应该随之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有悖于传统的规范用法的甚至觉得是一种怪异的形式来表情达意的新用法,如“很淑女”、“很绅士”、“非常小姐”、“非常时尚”等。我们认为,对类似用例,虽然它们不合乎传统的语法规范,但还是不宜看成“病句”。因为语言毕竟是发展变化的,也许这些用例正是发展变化的结果。分析造成这一语言现象的原因,首先在于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开放的思想,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的形式来反映、表达它们;其次,当代人求新求变的社会心理趋向,决定了在语言表达上选取新的形式来取代旧有形式。再次,反传统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乐于使用和接受在他们看来很有“新意”的形式。基于以上分析认识,我们便能以冷静谨慎的态度对待这些新的语言现象,任何轻易把新词新用法视为“不规范”并草率排斥的做法都是不利于语言发展的。那么,当一些新词新用法刚一出现我们还一时吃不准它的发展前景时,是否采取谨慎和宽容的态度更好呢?
  第三,结合语境考察。语境决定表达的方式,同时,它也是检验语病的依据,衡量语言是否规范的依据。语病不完全在于语句本身,还要看能否适应环境的需要恰当地表达。有些语句孤立地看很别扭,是不能成立的,但由于有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说放在入句结果中看,说出来却很自然了。
  1.词类是否误用,靠“语境”来认定。如:
  (4)暑假期间,我见闻了许多英雄,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地工作着。
  (5)自家穷了一辈子,可是也志气了一辈子。
  例(4)的“见闻”在句中是“耳闻目睹”的意思,这里不具有其他的特殊用法,显然是错把名词当动词用了。例(5)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包含着“不偷不抢,自强自立”等丰富的意思在内,并具有强调这种意思的作用,用“咱家一辈子有志气”一般说法代替是不合适的。
  2.词语的使用规矩,靠“语境”来确定。比方动词的重叠形式,一般不在否定句里出现,如不单说“不说说”或“不研究研究”。然而确实存在这种说法:你怎么不说说,瞒着我干嘛?这么重要的事情,你们也不研究研究!又如“他馒头,我面条”。孤立地看是说不通的,但要是在餐馆就餐,服务员问客人吃什么,一个人说“我面条,他馒头”这就自然合理了。可见,在特定的句域中,“不+vv”和“代+名”的说法也可以成立。
  3.变异修辞靠语境理解。变异修辞是指突破常规,变通使用的特异表达方式。与常规修辞相比,变异修辞具有灵活性、独创性的突出特色。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把它与修辞的失误和不规范现象容易相混,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比如:
  (6)有时几个旁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鲁迅《阿Q正传》)
  (7)2003年1月9日,5位农民无意间的挥镢一刨,就刨出了27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刨出了中华民族的一段辉煌的历史。
  上二例均属变异修辞用例。例(6)打破“肃然起敬”这个成语的规范用法,拆成“肃然”、“起敬”,表现了作者对阿Q的嘲弄。例(7)用了拈连修辞格,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身上,“挥镢一刨,刨出了……青铜器,刨出了……辉煌的历史!”别致新颖,使人产生联想。
  总之,如果脱离语言环境,汉语语法修辞各方面的规则规范是很难描述清楚的。结合语言环境考察语病实际上是一个语用问题。语言本身的规则和语言运用远不是一回事,用语言规则驾驭语用,难免捉襟见肘。
  上面对语病的认识,本身涉及语言规范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语言规范问题,解放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也成为语言学家们关心和研究的重点。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就是很好的说明。上个世纪80年代汉语使用一时出现混乱现象,语言规范问题便成为社会热点,各行各业的人热情关心汉语规范化工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加强语言文字工作,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会议,规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当前主要的任务。事实说明,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以及语言规范化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我们认为,语病认识有利于语言规范化工作的进行,语病研究是语言规范化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语言规范化也不能抛开对语病的研究。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以怎样的语言观去认识语病和语言规范的问题,或者说,树立一个比较正确的语言观,才能在实践中对于具体问题不至于出太大的偏差。在这一问题上必须克服两种偏激的认识,一是听任语言自然发展,把运用语言纯粹看成自发的个人行为,不顾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可心理,这必然导致语言运用中语病的发生以及语言使用的混乱局面;一是无视语言发展规律,对语言主观强行干涉,横加指责,动辄加上“语病”“不规范”的罪名,这又束缚了人们灵活运用语言的自由以及富于创造的精神。这些,通常都是由一个原因引起的,就是对语言规律的发展和语言规律的漠视。正确认识语病和语言规范问题,对于引导和促进语言向纯洁、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