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论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与评价

作者:邓如陵




  一、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1.目标性与活动性原则
  学校心理教育课程是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根据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来设计课程的。学生在心理教育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激发潜能,达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个性和谐统一的目的。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这一要求,心理教育课程发展性目标应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培养学生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对学习和人际关系作出适应,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
  学习活动方式的不同是心理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因为,心理教育课程是以经验为载体,学习方式必须是个体的自觉接纳。课程没有强制性的接受要求,更没有系统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要求。课程是以活动的方式,在老师的设计指导下,去完成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接受训练和启示,从而发现自己和发现别人,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这才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将学校心理教育课程定位为活动课程。
  
  2.发展性与接受性原则
  所谓发展性原则,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一步一步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的发展。例如,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品质,从学前到高中各个年龄发展的阶段,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在水平上从低到高有所变化:在学前期,重点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和同学);在小学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和集体观念;在学校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以及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思想。发展性还体现在要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心理差距,主动制定发展目标,促使自己“长大”和“成熟”。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接受教育目标。这就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和认知水平,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课程活动,启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改变,逐步使学生接受感知、认同到内化。任课老师要充分发动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信任融洽的气氛中,放弃自己的怀疑、防御心理,增强情感体验,改变态度,从认同、顺从到内化,接受心理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
  
  3.合作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心理教育课程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自由平等、和谐良好的气氛中进行,这种气氛主要来自师生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合作需要真诚理解,需要尊重别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任课老师就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督促、帮助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取得成功,在合作中体验到愉悦的情感。合作是一种最好的自我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接纳、自我提高的方式。心理教育课程尤其需要这种合作的氛围。所以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心理相融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心理教育课程中了解别人的想法,理解别人的需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诚挚地与人合作。合作性还体现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要取得家长的配合,与家长合作,共同制定心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发展。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办家长心理学校的形式得到解决。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目标不能假大空,而要明确,具体化为可以观察评定的和可以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例如,我们不能泛泛地把“完善自我”、“道德高尚”和“心理健康”等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而应该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和肯定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做,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遵纪守法等等。这样的特征是可以观察到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验和评定方法来评价,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来加以训练和改造。可操作性还体现在可以把心理教育的总目标具体化为若干子目标,即以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这样所设计的课程就便于操作实施和评价效果了。
  
  二、学校心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1.课程评价的三种类型
  (1)起始评价。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教育心理评价,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所具有的前提条件如何,包括对学生能力、个性特点、各种优点和缺点、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类型等等的识别。其目的是把握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学习准备状态,就能力、兴趣、性格和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起始评价所得的资料既可作为课程设计参考,又可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依据。起始评价的方法有许多,包括查阅学生以往的记录、心理档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采用各种心理测验的方法,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行为问题等等。
  (2)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课程进行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其目的是收集有关学生与教学活动的信息,从而为课程的调整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教师用的课堂气氛记录表和学生课堂行为评价量表,这是比较常用的过程评价量表。
  (3)终结评价。终结评价通常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教学方案结束时所进行的结果评定,包括评定学生的进步和评定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学生满意度评定量表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和意见,作为改进课程的参考。
  
  2.制定合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想准确地进行评价,首先必须确定客观的评价依据,即评价表,根据评价表的内容及评价标准,才能对心理教育课程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评价表的编制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确定各级子目标的权重,确定评价表的编排方式及评定说明。
  例如,要对某一单元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其目标是恰如其分地评价该次活动从组织到实施过程中的成效与不足之处,从而促使教学活动计划、教材、教法得以不断完善。根据这个目标,首先可对之作出一级分解,如分解为“活动计划”、“活动实施”、“活动成效”三个子目标。在这三个子目标的基础上,还可作二级推进和三级推进。经过这样对评价目标的层层分解,就确立了整个评价指标的体系。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并对评价标准作出具体明确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各级子目标的权重。权重就是权衡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分数比例。经过这一过程,各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如何,评价者就可一目了然,评价也更具有科学性。
  评价表的编排要达到运用方便、经济实效的目的。一般来说,为便于评价者进行评价活动,评价表的编排多采取并列直进式,即依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中的各级指标则可按照权重分别进行排列。一个编排好的评价表大致包括一级目标、二级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级分值、分数合成、备注等栏目,各栏目的内容应具体明确,有较强的操作性。评价表编排完成后,还应编定说明。在说明中主要介绍评价方案制订的依据、目的、评价的总体框架,以及评价实施的基本方式及具体方法,使评价者及被评价者都能充分了解并予以配合。
  
  3.心理教育课程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评价过程的客观准确,注重实际效果。评价不应有主观的偏见,或受以前评价结果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晕轮效应”。注重实际效果,就是要了解学生从中获益的大小,而不应只注重外在的条件。虽然许多外在条件会影响心理教育课程的成效,比如任课教师的素质、设备、学生资料与测验的齐备等,但教育效果的评价更应通过各种有效的科学方法,深入了解实质性的教育成效。
  (2)注意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到底什么是自我发展,如何判断学生达到了充分自我发展,对此有必要制定具体而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心理教育课程评价,一般可采用任课教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学生的评价、校际间的相互评价、主管部门或专家主持的评价等多种方式,可以定时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态度,征询他们的意见,把学生对课程效果的评价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3)注意恰当地使用心理测验,避免副作用。心理测验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评价心理测验的使用是否适当,首先要了解心理测验的选择是否适宜,是否符合测试目的,有无注意测验的信度、效度与常模;其次要了解测试者的资格和经验如何;第三要了解测试者对测验结果的态度,测验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任课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不仅仅解释这些资料的结果,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如何改变不良的行为特征,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