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对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的探讨

作者:夏子厚




  一、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审思
  
  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综观当今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评价越来越向着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和这种发展潮流方向一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从时间维度来看,新课程改革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保持教学与评价的动态平衡发展。从功能维度来看,要把评价作为促进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唯一的目的,要从过去的“为评价而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为教学而评价”。从价值取向的维度来看,新课程改革更加偏向于主体取向的评价。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作出某个结论,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从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不仅要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结论,还应更加关注评价对象对评价过程的反应以及对评价结论的认同。其次,主体取向的评价提倡通过人的解脱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还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都是有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构建新型德育教学课堂环境,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德育提供了可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其发展要受个体生存环境的影响。只有充分考虑到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智力。因此,加德纳主张“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境中轻松地进行评估”。为此,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学生德育的评价上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构建新型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品德形成的状况,将更多地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德育提供了可能。构建新型德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
  1.坚持“双主体论”。现代德育主张“双主体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教师主体性表现在活动的策划、设计和导演上;学生主体性则体现在活动的参与,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自我评价。
  2.坚持“新三中心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要求活动的设计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摆进设计实施之中,充分体现双主体的不同作用。“以情境为中心”,主张活动的设计要根据活动课主题,将固定课堂的讲台、课桌、学生的情境优化为多种形式的形象、生动、真实、鲜明、可以感知的道德情境。“以活动为中心”要求教师采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设计,使某一专题的德育内容变成学生可操作、可行动、可体验的现实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生活,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这一点对于学生的主体意识更为重要,是学生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3.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新型德育课堂教学不同于智育课或文化课,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更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也就是说,德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种道德知识体系,而是形成一种道德信念和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在这个意义上说,“活动”是德育方式方法变革的生长点,甚至说“活动”是新型德育课堂教学的生命。
  4.坚持生活化原则。新型德育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做到“近、小、实、亲”,避免“高、大、空、远”。一是要“近”,贴近实际。要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及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重点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抵制能力和批判能力。二是要“小”,内容要具体。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内容要具体、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而避免口号式、成人化的倾向。三是要“实”,内容要注意知行统一。不能道理讲得多,行为指导少,虚而不实,知行脱节,要抓养成教育。四是要“亲”,内容从他们思想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构建多元的、开放的学生品德评价体系
  
  1.学生为评价主体,多方参与评价。传统的评价,教师处于唯一权威的评价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评价完全由教师决定。但由于师生交往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全方位地去评价每一位学生,如果学生自己、其他同学以及学生家长等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人都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会更真实有效。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由于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定位在发展功能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还应体现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要关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珍视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评价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并对其生活作出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品德评价具体内容的确定,要以品德自身全面的结构为依据。只有确立反映学生品德结构全貌的标准,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完善,学生品德结构从社会方面考察是由政治品德、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组成,三者缺一不可;从心理学方面看,应由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四者不可缺一。依据学生品德结构设计评价目标,可使指标体系更完整,系统更有条理。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成长册评价。成长册全面记录和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其中的部分内容与学生素质评价手册一样,都是对学生在一段学习、生活后的评价。但是,成长册更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发展,让学生逐步学会小结、学会反思、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成长册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原则、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和个体性原则、操作性和趣味性原则;而学生评价手册是总结性的评价,以评价一学期以来学生的成绩、品德、心理素质、健康素质为主,对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情况进行综合反馈。
  重视学生参与,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省,是当前评价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成长册的一个重要特点与要求。在使用成长册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改进目标和途径。
  (2)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记录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操作、演示、口头陈述等外显行为或者是学生的设计方案、论文、报告等学业成果来评价学生的能力。
  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表现性评价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创造。它不仅将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而且还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性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或以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它通过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时的表现,考察多元智能中一些不直观的智能。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多元智能评价多采用真实性评价,观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行为,用成长册等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但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人工观察、整理,这种评价是相当耗费精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多元智能评价提供多种工具以提高评价效率和效果。
  在这种评价过程中,技术成了“智能伙伴”,通过它,学生可以实现“在反思中学习”,让技术帮助学生阐释和表述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进行内省和意义生成,支持学生建构个性化的学习作品,以及支持学生展开深层次思考等。
  
  四、结语
  
  加德纳认为,如果不能对学生不同智能领域的表现和发展程度作出准确的评价,那么,再好的教学也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现代德育教学评价才是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所以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很好地掌握多元智能理论及其评价,这会为新课程的实施、为素质教育的落实注入新的思想。当然,如何去落实,如何具体操作,需要我们广大的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