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培养感恩的心

作者:陈荣华




  公民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将青少年和社会成员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教育。一个人只有通过相应的教育,才能从一个自然人逐步成长为具有健全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公共道德,能够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的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近年来,现代化国家的中小学十分重视开展公民教育。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教育实践中,也曾长期开设过公民教育课程。对青少年开展公民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民主和道德素养、主体和法治意识以及国际视野等素质。
  感恩,是人的道德素质中的基础素质;感恩,是人的情感世界中的原始情感。它是合格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和情感。我国青少年的公民教育正在实践中探索前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感恩教育应作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必修课。
  
  一、知恩图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具有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感恩本来是人类共有的原始意识,中华民族特别注重把这种意识升华为尽孝于父母,尽忠于社稷,尽善于自身。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恩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军事家叫韩信,年轻的时候不得志,贫苦得连饭也吃不上,只好到一个亭长家里蹭饭吃,可亭长的妻子总给他脸色看。他心里难受,走到江边,一位帮人洗衣服的大妈同情他,把自己带的饭给他吃,让他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后来,韩信在楚汉相争中帮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大汉政权,他也当上了楚王,衣锦还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那位大妈,给予很大的回报。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不管他的功过是非如何,就报恩这一点来看,是很值得称道的,因为这样做符合人们有恩施回,有仇思报的心理趋向。
  在中国人的传统熟语中有关感恩的很多,如“小鸦尚知反哺义,小羊常怀跪乳恩”、“知恩图报,贤者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这些熟语,相传了不知多少代,家喻户晓,潜入人心,自然成为做人的规范与准则。
  有趣的是,我国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少就是感恩之作。诸葛亮在帮助刘备建立蜀国政权之后,又辅助刘禅治理国家,并一心想平定天下,统一中国,复兴汉室。曾几度北伐,写过几次《出师表》。其中两篇最为有名,前篇深情地叙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知遇之恩,“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三顾臣以草庐之间,咨臣以当世之事,臣不胜受恩感激。”正是为了“报先帝”与“忠陛下”,诸葛亮抱定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向,数次领军出山,尽管最终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为结,但这种知恩图报,忠心耿耿的情怀却流芳千古,激励后人。
  与诸葛亮同时代的李密,在从政上没有多大建树,却因为一篇感人肺腑的《陈情表》载入史册。李密自幼父亡母嫁,祖母抚养,后来朝廷招他出仕,他写此文拒绝。其情之深,其言之切,成为回报亲人,放弃个人前程的名篇佳作。
  
  二、学会感恩——古今中外的永恒课题
  
  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在感恩这一点上尤其如此。
  以色列就非常重视感恩教育,在他们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中写着这样一个案例:二战期间,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的杀害。以此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不要忘记中国人民的大恩大德,并且永远与中国人民保持亲善友好关系。犹太民族为什么历经劫难仍然傲然于世,这要归功于它的民族凝聚力。因为,犹太民族是一个恩怨分明的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他们的感恩教育深入民心,其人民时刻牢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文汇报》2005年8月25日载文《莱克教授》:美国休斯顿大学小提琴教授莱克女士是犹太裔,自1980年在上海成功地举行了为期三周的访问演出及讲课之后,就开始不停地担保中国学生到美国跟她学琴。她不仅在学校拼命帮中国学生争取全额奖学金,而且还自掏腰包付他们生活费。为了更好地安顿这些来美国学琴的中国学生,老太太还把父母留给她的一部分遗产捐献出来,给中国学生做奖学金。莱克教授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学校一些人的不满,学校的头儿们对老太太的做法也极有意见,数落她对中国人太偏心。可当中国学生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老太太哽咽着告诉他们:“二战时候,德国纳粹残酷迫害犹太人,把许多人关进了集中营。我们满世界地东藏西躲,四处逃难,可是很多国家都拒绝收留我们,真是无路可走啊!那个时候,我们冒死从欧洲逃难到了中国上海,结果是你们接纳了我们,上海成了我们的‘诺亚方舟’?熏才使我们很多人活了下来。想到你们的父辈对我们所做的,我真想为你们也做点事,尽自己一点儿心。别人怎样评价我议论我都可以,但我认准的事是不会放弃的。”犹太老人矢志不渝的感恩故事,是我们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极好教材。
  其实,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恩惠,党和国家对我们有关怀之恩,学校和老师对我们有教导之恩,他人对我们有帮助之恩……在诸多的恩惠中,让人感受最直接、最深切、最强烈的,当首推父母的养育之恩。指导孩子学会感恩,可以从感恩父母开始,进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乃至整个人类。
  三、感恩教育——缺失之后的重新审视
  上海市教委根据大量调研发现,现在大多数在校生是独生子女,现代独生子女有很多优点不能否认,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人,据此,尤有必要让他们学会感恩。为此,上海市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的内容。这一有利于培养孩子成为合格社会公民的举措是值得赞许和推广的。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许多孩子根本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更不知感恩为何物。饭桌上,母亲端出精心烹制的菜肴,孩子却挑三拣四,抱怨不停;商店里,花父母的血汗钱买奢侈品,孩子心安理得,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学校里,老师苦苦劝导,学生却我行我素,对老师的劳动不屑一顾,甚至顶撞老师……有的孩子向父母索取钱财无度,常因一点小小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向父母使性子;有的大学本科生四年在校的花费约在十万元左右,靠的全是父母的辛勤劳作、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有的家长还不惜举债供孩子上大学。然而,不少孩子并不知理解、心疼父母,生活消费大手大脚,据报载,有的孩子一次生日宴请就花掉2000多元,竟然说这也是智力投资。他们中追求高档名牌电脑、手机、服饰者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这些情况的发生,都说明了我们的感恩教育出现了不应有的缺失。一方面是社会的急剧变化容易导致人们情感的枯竭;另一方面是这些年来,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分数和升学率,传统美德教育和德育严重弱化,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找工作的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学生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成为稀缺,再加上父母的过分溺爱或放纵等,致使不少学生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感恩文化,培养感恩意识,以感恩教育作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必修课,对促进学生的精神自强,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1.把感恩纳入教学内容
  近日,我欣喜地从《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17日第二版看到:江西省定南县已经把感恩纳入教学内容,他们设立了“感恩德育课”,编印了“感恩教育读本”校本课程,规定每周一堂团队活动课为“感恩课”,由班主任担任“感恩课”辅导员。《定南感恩教育课程化操作模式的研究和推广》科研课题,被中央教科所列入“2006年全国学校德育课题研究”的重点研究课题。定南县的作法,对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疑会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