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构建和谐师生对话关系的对策思考

作者:陈晓莉 侯新杰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这说明,只有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反思过去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只顾把书本知识日复一日填鸭式地注入给学生: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授,你受。不顾学生的需要及自我消化水平,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学生失去想象功能,失去质疑功能,失去求异功能,也就根本地失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此“肥倒肥了”,却失去了灵性。这种单向、机械式的交流,只重认知而轻情感,只重教学而轻育人,严重束缚了师生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被剥夺,创造性被扼杀;教师也只是简单重复教学,周而复始。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对话”,使师生关系完全从“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已开始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对“对话”的理解
  
  说到“对话”,起初有些教师更多地只想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交往,这个理解是很不够的。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近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下的民主关系,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要求、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相互独立、富有个性、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在现代信息社会,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可以“倾诉”的对象,建立平等自由的师生对话,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增加心理相容性。简言之,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发展出发,不是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在理解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真正站在爱护学生的立场上,和他们一起共度难关,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增加认同感,使学生放下包袱,倾吐真言,从而全面地了解他们、认识他们,对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加以肯定,鼓励和引导他们确立新的行为目标,在交流和沟通中,不断肯定学生新的行为模式和进步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将感情的立足点完全转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与之同呼吸,共悲欢,再度品味求知的艰辛和幸福。学生感受到教师平等待人的民主风气,更激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师生之间的所谓尊卑之别,自然冰消雪融,作为教师之天敌的感情疏离与心理对峙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
  
  二、构建和谐师生对话关系的几点思考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笔者从观念到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具体观点阐述如下:
  1.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评价观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评价制度的改变也是改革和完善教育制度的关键。我们应该改变单纯以标准的学科成绩考试来唯分化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评价的内容应当是多元的,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教育与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社会认知和学科认知,突出对师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同时也要探索多维的评价方式。
  师生均是教育的主体,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单方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格局,使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主动,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教学活动局面,使我们只在理论上强调的“教学相长”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形成。而只有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确立师生主体性地位的有效手段。
  2.更新教育理念,凸显师生合作。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应把学生当成“知识仓库”,也不要把学生当成金鱼来喂养,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在合作中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的合作主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精神沟通、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补。而师生的合作,更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习中,教师是引路人,而行路则必须靠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后,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搞好学习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主体意识的学生,总是消极地对待学习,他们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主体意识强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愉悦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是概念、规律的讲授,还是具体实验的操作,都可以多途径多形式地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对高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弱化伦理权力,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遵守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也享有一定的道义权利。而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存在着专制思想与等级观念。教师扮演着“驯化师”的角色,学生是唯师命是从,不敢向老师质疑,不敢说自己的话。
  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一方面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使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学会领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质疑,可使学生在对话中拥有和体验做人的尊严,享受被人尊重的快乐,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对话的愿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体验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这样一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进入了一种开放、多元、具有无限包容的奇妙境界。有了这个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和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平等与合作。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以努力形成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原动力,激发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给予师爱,系紧师生情感纽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它包含了对全体学生中每一个人(不分相貌、性别、个性,不分好生、差生)的热爱、尊敬、理解与期待。具有良好的师爱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它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善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教师只有对学生有真挚的爱,才能不辞艰辛地为学生操劳,教师对学生情感越深,责任心就越强,办法也就越多,而感情又是双向的,师爱不仅鼓舞教师自己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上进心,并且它还能激起对教师的爱慕与尊敬。另外,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无论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还是品德的培养,无一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中,师爱占着主导作用。学生都愿意向怀有赤诚之心的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听从教诲。
  加强情感交流,构建和谐对话的氛围。师生的情感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的,在展开课业活动的基础上也进行着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这一师生情感主要受到双方人格水平和交往态度的影响。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亲切诚挚的话语,善意婉转的批评,充满信任的鼓励等等,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情感是师生和谐对话的纽带,情感融洽与共鸣能起一种对其他因素协调支配的作用,起到态度的动力定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活情感这一因素,以情动情,以情换情,促成师生之间和谐健康情绪的双向互动。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