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障碍与教育对策

作者:刘小天




  一、学业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障碍的表现
  
  这里,依据俞国良等学者的研究思路,主要从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来说明其社会性发展障碍的表现。
  
  1.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儿童最主要的社会交往关系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在亲子关系方面,表现在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内部矛盾较多但又缺乏协商解决问题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因而家庭成员关系失调、家庭气氛不和谐,亲子关系敌对、紧张。尤其是当儿童的学习成绩同家长愿望差距较大时遭受的痛斥和责骂会进一步抑制其与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发展,阻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是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关系。在同伴关系方面,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由于学业成绩比较差,又缺乏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的技巧,所以其同伴接纳水平低,更有可能遭到同伴的拒绝,被孤立感、孤独感、焦虑感、抑郁感强烈;在师生关系方面,表现在学业不良儿童存在着不适应感、人际关系较敏感的特点,他们不太信任教师,对教师抱观望的或排斥、拒绝的态度。
  
  2.学业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也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身身心发展状况和自我价值的认识及评价,它在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概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普鲁特和马克兰德的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低于成绩优良儿童。国内有学者从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动、自我总分等八个纬度对学业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学业不良儿童在自我概念的各个纬度上都远远低于一般儿童,这和国外的研究有着相似的结果,即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业不良儿童往往存在着过分依赖、低自尊、羞涩、自我评价消极的特点,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尤其容易夸大自身的不足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发展区域,对自己的身体和外貌、行为、智力、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等等方面评价不高,持消极悲观的态度。
  
  3.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部表现。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是学业不良儿童往往存在着的社会行为问题。与一般儿童比较,学业不良儿童表现出更高的孤独感、抑郁感、焦虑感、攻击性、强迫症状。他们心情苦闷,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降低,自暴自弃,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甚至具有敌对性。为了逃避现实,保护自己,他们常常选择极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上网成瘾,离家出走,自杀,甚至杀害自己的亲人和同学。总之,学业不良儿童由于自身心理特点的原因,加上学业上所受到来自教师、同伴、父母的压力,所以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亲社会能力缺乏等特点。
  
  二、学业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1.儿童家庭功能方面之原因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养育态度被认为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社会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联系。父母的温暖和理解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否认、偏爱、过度保护等消极教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各纬度呈负相关。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功能不健全是导致儿童学业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提高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改善家庭资源状况以实现家庭资源的合理配置,健全家庭功能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
  为此,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和体会到健康的家庭功能对于教育和矫正学业不良儿童的重要价值。在这方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开办家长学校、改善学业不良儿童家庭环境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启示。多年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使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不关心家长教育学,任何教育和教学任务都不可能完成。所以,他于1958年开始在其领导的帕夫雷什学校开设家长学校,讲授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学校要求父母在送自己孩子入学前3年就开始在家长教育学校学习,每月上两次课。孩子在学校学习10年,家长也需要在家长学校里学习10年。而且母亲和父亲都要来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怎样预防儿童患病,怎样正确对待儿童的学业成绩,如何促进儿童智力和语言的发展,怎样培养儿童尊敬长者,怎样防止儿童冷酷无情并培养儿童具有人的情感,如何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怎样使家庭中充满慈爱和和睦的气氛,怎样不用惩罚进行教育,等等。结果证明苏霍姆林斯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假如我们的学校也针对家长举行此类讲座,那么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改进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就大有希望。
  
  2.习得性无助感方面之原因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当人或动物连续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作习得无助感。学业不良儿童由于学业上的屡次失败而使他们产生的自卑感、沮丧感、无力感即是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人格的正常发展。它使学生在学习成就的归因上认同外部归因,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偶然或任务容易等外部因素,对学习失败则倾向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或任务过难等因素。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价十分消极,消极的自我意识又阻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诱发了他们不良的诸如退缩或攻击性的社会行为。因此,要改进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就必须先帮助他们消除这种习得性无助感。
  首先,教师应帮助学业不良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学习上的成功会使人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良好的自我概念。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在学习上取得成就——这是儿童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消除学业不良儿童的习得性无助感,就不可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了解学生原有实际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向他们提出恰当的学习目标,并提供具体的帮助,使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而逐渐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
  其次,教师应帮助学业不良儿童对学业成就进行积极的归因。当面对不理想的成绩时,应引导他们更多地做努力不够和学习策略不当等归因,以维护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激起他们为改变自身状况而努力的积极性。当面对理想的成绩时,应引导他们更多地做能力和努力归因,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去获得成功,从而改变消极的情绪体验和自卑感,使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进而增强其对社会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
  
  3.社交技能缺乏方面之原因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已有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儿童之所以存在一些社会性发展障碍与他们缺乏一定程度的社交技能有关。表现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们由于不了解必要的社交礼仪,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往往感到不自在、紧张,或是冲动、爱发脾气,感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结果往往使他人进而也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处境。结果自然是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退缩性或攻击性的社会行为。所以,要想帮助学业不良儿童克服其社会性发展障碍,就应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技巧,并为他们提供应用这些社交礼仪的机会和场所,以发展其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结交朋友并维持友谊的能力。
  在教给学生掌握以上社交技能方面,在中小学尝试开设社交礼仪课,向学生介绍关于社交方面的基本常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如上海等地的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这种课程,深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此外,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促使学业不良儿童逐步学会提高自身的社会接纳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并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这包括处理矛盾、主动倾听、领导技能、解决问题等技能。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和锻炼社交技能的大好时机。
  最后,针对学业不良儿童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促使儿童从自卑、忧郁的不良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降低儿童行为的强迫症状、孤独感、过度焦虑和过度敏感性;消除其社会交往中的敌对行为,帮助学习不良儿童学会对自己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诊治,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是帮助他们克服社会性发展障碍的有效措施。
  以上,笔者就学业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障碍形成的外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需要指明的是,造成学业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针对导致儿童社会性发展障碍产生的内在原因(如遗传气质因素、心理因素等等)的分析及相应的干预措施的提出同样需要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