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经济全球化时代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作者:陈明红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当今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最显著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内外压力和忧患。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思维去思考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不断创新和拓展爱国主义内容,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一、经济全球化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1.“地球村”意识淡化了学生的民族国家观念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商品、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商品的运动、资本的流动、信息技术、跨国公司等因素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挑战了国家主权,传统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同时,由经济全球化而发展起来的通信、传媒、科技和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大肆鼓吹“民族国家过时论”、“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当代学生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喜欢用自己的观点衡量是非,对新思潮、新理论抱有浓厚兴趣,特别容易为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新思潮所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他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2.理性精神的弱化对爱国主义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强势文化输出必然带来西方价值观念,西方发达国家竭力宣扬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人权,认为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忽视、贬低甚至无视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同时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的高度发展,人类逐渐陷入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中,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下随波逐流,每个人都成了网络之上的“结”,一些人无法对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价值作科学和理性的思考,追逐感官愉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们的信仰。
  
  3.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爱国主义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而经济全球化浪潮又给其提供了可乘之机,它们运用高科技传媒手段,以各种商业文化、影视文学或互联网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输出西方的民主政治、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不断鼓吹“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军队非党化、领土分治化、生活西方化”。这种以“西化”、“分化”为目的的异质思想文化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创新
  
  1.民族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使各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加,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交互重合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是统一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世界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的一体化,相反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输出西方的民主政治、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大肆宣扬“民族国家过时论”、“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并把发展中国家倡导的爱国主义讥讽为“极端民族主义”。其实质就是要淡化国家主权的神圣性,淡化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为资本在全球扩张扫除障碍,为在全球推广西方政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制造舆论,为在全球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利益服务。因此,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并没有成为“地球村”,人们也未成为没有国籍的“世界公民”,相反,各国在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道德文化以及价值观等问题上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所以,经济全球化条件形势下,讲爱国主义是必要的。总之,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人民尤其是当代学生,既要具有全球意识,更要具有民族国家意识。
  
  2.个体发展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它摆脱了人身依附条件下只有义务而无权利的“臣民”时代,走入了“公民”社会。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最优化配置,寻求最大的市场,以获得最丰厚的经济利益。人们这种逐利行为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衍生出种种罪恶:贪污腐败,损人利己,诚信危机等等,物质世界的增殖与精神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也要去寻求机遇,开发潜能、发挥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人们的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弱化了民族责任意识。目前很多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国家、民族意识淡薄,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缺乏对国家对民族起码的责任感。事实上,国家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不可分割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结合。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振兴中华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3.爱国主义与忧患意识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由于对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缺乏适应性与应变能力,又因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中国加入WTO后,西方国家对我国加紧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利用一切机会,通过贸易、投资、旅游以及信息战等途径和手段,在政治、宗教、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正面临比20世纪90年代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安全环境。严峻的国际局势和安全环境,决不允许我们淡化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如果学生缺乏忧患意识,未来的结局一定是可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将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才能使当代学生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增强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强烈的民族复兴情感,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工作、活动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宏伟大业联系起来,真正地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具体行动。
  
  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统一
  民族文化是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民族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涵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成败得失与其民族文化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教育更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经济全球化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如英语的普遍使用,使人们习惯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思考问题;部分学生崇尚西方文化,认为只有现代西方文明才是先进的文明,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过时的,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骛,民族虚无主义心态严重。我国是在生产力总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于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当代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学校要充分发挥作为先进文化主要阵地的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以文艺精品感染学生,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充实学生,以自然科学的有效资源教育学生,使学生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要教育学生以宽容、自信的态度对待外国文化。学校应通过开设西方文化、西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的相关课程,介绍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区分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真正地借鉴、吸收其中的科学成分。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立在先进文化基础上的国家利益得以实现,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5.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热爱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以求得祖国的自强和日益昌盛;社会主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目的是为了国富民强,让人民过上富足生活,二者殊途同归,本质一致,热爱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有人囿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眼前的繁荣,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终极的社会制度,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将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其实,这是一种政治上的短见。一种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对抗性矛盾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一种不断地制造着危机、冲突和灾难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一种以攫取财富为唯一目标的唯利是图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一种把少数人和少数国家的富裕发达建立在大多数人和大多数国家的贫困落后之上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一种在生产着财富的同时也生产着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注定没有前途的。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要振兴中华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走资本主义道路,依附于西方经济不仅不会真正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反而会使我国丧失自主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最有力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校要把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坚定当代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