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综述

作者:叶丽娜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与目的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带有鲜明的目的指向性和核心价值取向。
  有学者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现行的学校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制度,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来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为尽可能多的社会大众提供充分的、平等的、成本较低的、优质的教育服务创造平等的制度条件,其重点是建立开放的、民主的、以人为本的、最终指向育人的学校管理制度。[1]
  有学者认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其目的在于促进和保障发展主体的健康运行与持续发展。以学校组织作为发展主体,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其目的无非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校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建立有利于学校组织的学校自组织机制。[2]
  有学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的不仅是教学效率的提高,而是教育目标的回归。[3]
  有学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要尊重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并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4]
  有学者认为,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应努力实现效率与主体价值追求的协调平衡。[5]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界定和描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和外部特征是学者们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
  
  1.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
  “一般来说,‘现代’一词本身就具有作为时间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双重含义。”[6]现代学校制度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发展中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对现代学校制度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很多。
  有的学者基于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借鉴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体制。[7]
  有的学者基于对传统学校制度的反思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相对于传统学校制度而言的,符合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与指向,能适应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具有法人主体地位的学校为基点,以有效调节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发展及校长、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的政校关系和学校自主发展机制为主要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特征,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促进学生最优发展的学校制度系统。[8]
  还有的基于转型时期对学校制度价值的重新认识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举办者产权与学校日常管理权基本分离,学校依法自主管理,由教育管理行家负责学校日常管理,教职工依法民主参与,学校与社区中的各种组织及家长密切合作,指导和约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9]
  “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则提出,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1]
  这些界定尽管有不同之处,但也有相同之处,都强调现代学校制度的进步性与现代性,强调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都认为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主要内容。
  
  2.现代学校制度的特征
  有学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除了具有时代性,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外,还应具有人本性、民主性、科学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生态性等六个基本特性。[10]
  也有学者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现代教育制度应具有下列一些基本特征: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能够敦促并保障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允许有差异地发展(最优发展);能够大力促进校长和教职工的专业化发展,有力地推动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能够有力地推动“传统型学校”向“学习型学校”发展;能够推动和保障学校形成清晰的学校产权;能够保障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形成校本管理的机制和民主治校的制度基础;能够具体、明确地规范政府应承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责任特别是经济责任,构建起针对政府的完善的、可操作的问责机制和其“不作为”的追究机制;能够逐步地、有序地允许家长、学生自主择校;能够引导学校积极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推动社区可持续性发展。[1]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制度设计
  
  现代学校制度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不仅是学校外部各种社会关系的制度架构,也是学校内部行为活动的制度性规范,是学校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的有机统一。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学者们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有学者认为,可以从学校的举办制度、政府管理学校的体制、学校内部管理结构来讨论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并进一步指出,厘清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不可回避的问题,但目前应重点考虑学校组织内部管理制度。[11]
  有学者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应防止市场化,逐步走向独立化,多元化,法制化的轨道。[12]
  有学者指出,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不能照搬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做法。[12]
  有学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理想的制度设计,其目的服从于教育的理想,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13]
  有学者从教学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法人制度、民主参与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若干途径。[1]
  有学者认为,可从外部与内部机制建设相结合入手,完善学校法人结构,培育有利于竞争的外部市场,建立参与程度更广泛的监督机制,减少代理链条,最终建立健康有效的现代学校制度。[14]
  有学者认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应以产权为突破口,实现学校法人治理,鼓励并尝试建立“市民学校”,重新设计权利运作的框架。[15]
  有学者认为,学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的组织体并且有着独特的运作程序,需要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和支撑。目前我国教育改革重心下移到学校层面,以教育立法促进学校改革就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了,《学校法》的制定也就显得刻不容缓。[16]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等.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特征、体系的初步认识.人民教育,2004(17).
  [2] 范国睿.政府•社会•学校——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教育发展研究,2005(1).
  [3] 乐善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另一个视角:开发家长资源.上海教育,2005(6).
  [4] 杨君.值得借鉴的国外现代学校制度变革.江西教育,2005(5).
  [5] 曹大宏.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其构建策略的探讨.辽宁教育研究,2004(9).
  [6]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
  [7] 黄兆龙.现代学校制度初探——兼论国有民办学校管理模式.中小学管理,1998(7-8).
  [8] 朱怡华.把学校还给学校——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国教育报,2004-02-10(6).
  [9] 李继星.现代学校制度初论.教育研究,2003(12).
  [10] 陈如平.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人民教育,2004(21).
  [11] 张力.与现代学校制度相关联的若干政策思考.人民教育,2004(1).
  [12] 马德怀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七人谈.人民教育,2004(17).
  [13] 褚宏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学校制度.教育研究,2004(12).
  [14] 魏志春.转型时期现代学校制度的解析.中小学管理,2004(5).
  [15] 徐冬青.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几点建议.中小学管理,2004(5).
  [16] 李伟涛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呼唤建立《学校法》.教学与管理,2004(12).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