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孔子教育平等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作者:王 颖




  要想科学地给教育平等下一个定义,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平等。平等历来是思想家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如同圆心到圆周的任何一点的距离一样。到底什么是平等,米尔恩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他指出,某种待遇在一种特定的场合是恰当的,那么在与这种待遇相关的特定方面是相等的所有情况必须受到平等的对待;在与这种待遇相关的特定方面是不相等的所有情况,必须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待遇的相对不平等必须与情况的相对不同成比例[1]。也就是说,在米尔恩看来,平等的应该给予平等的对待,不平等的应该给予不平等的对待,这样才能在本质上最终实现平等。
  
  一、孔子教育平等思想的体现
  
  1.“有教无类”: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有教无类”的涵义,不同的人在注解的时候存在一些分歧,但是有一点人们是公认的:“有教无类”,实际上是“教无类”,即人不管是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高低,也不管是种族、出身和先天资质的贤愚,都必须列为教育的对象[2]。汉代马融把“有教无类”注释为“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论语正义》),这里的“种类”就是族类,意指孔子教人不看出身,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梁代皇侃则将“有教无类”注解为“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因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论语注疏》),贵贱、庶鄙,都是按政治地位划分的等级概念,“贵贱”显而易见,“庶鄙”就是手工业者、商人、士、平民等,孔子认为他们相对于贵族来说都是平等的,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北宋的朱熹在诠释“有教无类”时指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也”(四书集注),这表明,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认为无论其先天资质和品行如何,都可以教好。同时,孔子兴办私学,招收学生的时候打破族类、国别、贵贱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在入学权利上也力图实现平等的目标。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实质上是对当时贵族的受教育特权的一种挑战。
  
  2.“因材施教”: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人。孔子认为,教书应该从“知人”入手,也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学生的一些特点,做到既能知道学生的长处,又能知道学生的短处,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正是因为这一点,孔子提出了“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并且在教学中一直恪守。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教学。孔子认为,教书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资质等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孔子提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根据学生资质的不同,提出了“问同答异”的教学方法。孔子的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灌输教学,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值得借鉴。
  3.“教学相长”:倡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单从字面理解,教学相长可以被当作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彼此互动、共同提高,显示不出师生平等,但事实上,教学相长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平等,离开了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是不可能实现的。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弟子探讨做人、学礼等方面的问题而从来不考虑弟子的年龄,只看重学生发表的意见是不是正确,对于能够积极发表看法的学生给予表扬。正是因为孔子实行了真正的“教学相长”,他才通过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也通过直接的言传身教教给了学生更多的知识,而学生也就对他更加尊敬,师生关系就更加融洽,真正实现了教学相得益彰。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孔子在师生关系上注重两个积极性的最佳结合,即教师积极性和学生积极性的相互促进,理想的目标则是二者的相济相成,这才是教学相长的本质特征。”[3]
  
  二、孔子教育平等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在全社会增强教育平等理念
  自“西学东渐”以来,特别是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批林批孔运动,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西方文化大量渗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之中,这一问题应该更加重视。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和谐社会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依赖,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体现在教育上,高校扩招、院校合并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等教育改革,都带有一定的西方办学模式的烙印。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的招生人数,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平等,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起点和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在这种形势下,认真研究和思考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包括墨子等人的教育思想,用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全社会筑牢教育平等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需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积极的舆论宣传,使社会成员能够更多地了解教育平等,关注教育平等,使教育平等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够真正关心教育平等。事实上,教育平等的本质是社会平等,全社会成员都来关注教育平等,教育平等也就更容易实现。
  
  2.重新定位现代师生角色,建立促进实现教育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一直是学校的一种追求,但现在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和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以大班为主的班级建制使得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师的优势地位难以捍动。这样,在一种优势心理的驱动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突出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打骂、体罚学生在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学生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千篇一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新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扼杀态度。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也不相适应。因此,要积极借鉴孔子有教无类和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在学校里建立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地指导、严格要求[8],同时,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根据教育平等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育发展政策,解决因经济、地域等不同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教育平等体现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方面,同时,教育不平等也会产生在这三个方面,因此,就需要针对产生教育不平等的原因,充分考虑教育平等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解决可能会导致不平等产生的一些问题。在教育起点上,需要通过政策手段保证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同时保证其受教育权得以实现,避免因重男轻女等思想导致女童的受教育权被剥夺,也要保证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不会因为经济原因使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丧失,实现教育起点的平等。在教育过程中,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不会因为资质差或者自我约束能力差存在违纪行为而得不到同其他学生同样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能够得到教育救济,促进学生间同步发展,达到教育过程的平等。在教育结果上,要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不会因为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问题使受教育者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在就业后也尽量避免差异,同时,尽量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都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制定政策需要考虑的,也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 郭召志,魏秦歌.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学思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 胡洁茹,王琪.孔子与柏拉图教育平等思想之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4] 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5]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