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廖宁怡




  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实现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
  公平是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古老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原则。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在当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注重社会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因为,受教育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教育是造就国家管理者、建设者的基础,教育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的发展取决于教育发展,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教育公平。
  那么,什么是教育公平呢?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很大发展,大规模扫除文盲,推广“快速识字法”,普及小学教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等,许多过去与教育无缘的成人开始接受教育。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1.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农村,教育问题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普九”宣布达标后,适龄儿童的失学辍学现象卷土重来。
  在城市,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问题较为突出。公立中小学的重点学校制度,把学校、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大学扩招,大幅度提高收费标准,超过了不少城乡家庭的支付能力,复旦大学新生丁伟的父亲就因筹不到学费而跳楼身亡。
  在高等教育问题上,各省市各自为政,各自规定出很多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拥有优势教育资源的大城市却能比边远省份享有低得多的录取分数线。如北京市的高考录取分数比江西、河南、山东等低100多分。全国统一高考,分数低的能进高等学府深造,分数高的反而因地域的差别而被拒之门外,这和统一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是相悖的。
  此外,由于身份和户籍限制,流动人口的子女受教育权问题凸现出来,尤其是农民工的子女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影响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还有,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不到80%。
  
  2.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入校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公平
  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金、教室、教学设备等)和软件(教师队伍的结构及素质的高低)两个方面。不可否认,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城市远远超过农村。2002年,全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23%。在城市,基本上没有教学危房,学生都能在宽敞的教室上课,有的宽带直接接到课桌上,还有电教室、语音室和图书馆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使城市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能享受到现代科学给他们带来的物质文明,更能使他们从高素质的老师那儿获得更多的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铺垫了扎实的文化功底。
  在农村,虽然教学硬件有所改善,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几乎没有,有的边远山区,学生自带桌凳上学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校舍还是土坯房。更重要的是农村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低于城市。由于教师待遇低(山西省相当一部分代课老师的月工资在40~80元之间,而他们都是这些学校的中坚力量),工作环境艰苦,造成相当多的教师不安心在农村任教,想往城市学校里挤,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下降,有的老师甚至误人子弟。
  
  3.由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而最终导致的是教育质量的不公平
  近年来,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城市中学的高考录取率远远高于农村中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教育不公平,造成了公民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的不平等,使农村和城市贫困群体子女进入社会高层的门槛大大提高了,贫困和富裕阶层之间,上下流动的障碍拉大了,教育这一最有效的扶贫和社会公平性的手段减效了。这会加大社会阶层的鸿沟,这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教育不公平,这将造成有些人享受不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使他们仇恨社会,这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即使是那些通过交各种费用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他们毕业以后,也可能有这样的心态,以为自己经济付出比别人多,会加倍向社会索取,这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以怨报冤。
  教育不公平,说到底是教育布局、教育投资、教师师资力量不合理所造成的。比如现在的教育资源,绝大多数都投到高校去了,而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少得可怜,所以现在的孩子读书,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这种情况不改变,使青少年过早走向社会,不仅会影响下一代的素质提高,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和稳定。
  
  二、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1.要树立义务教育是国家政府第一政务的理念
  只有树立了这样一个理念,才能真正重视基础教育,才能在财政支出中,把教育支出排在第一位。义务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教育阶段,个人才能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义务教育的公共性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教育领域,是由国家承担主要责任的一个领域。应当强化国家的教育职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更多地体现实质上的公平,使人人都接受一种条件基本相同的教育。所以教育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国家。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财政经费永远是不足的,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问题是在财政支出中,如何取舍,值得我们反思和认识。我们早就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它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层面上,要有实际行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应当由国家政府全部承担。这是政府的第一政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应让老百姓分担成本。但现实是由于政府未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使有的老百姓“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所以,政府应兑现承诺,把义务教育这副担子从家庭的肩上接过来,把这份责任担起来,在公共投入的排序中,教育要排在第一位。在当今大多数国家,甚至是一些比我们更穷的国家,教育的投入都比我们高。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育,提高教育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2.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优化资源配置,就是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到最需要、效益最好的地方和部门去。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多,可这不多的教育资源又存在着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如:在小学、中学与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我国是1∶2∶10;世界经济强国美国是1∶1.25∶1.2;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是2.5∶2∶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确是中等教育的5倍,初等教育的10倍。远远高于美国和韩国这些经济发达的国家。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因为,据研究表明,教育投资在社会回报中,初等教育回报最大,高等教育回报最小,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初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更高。据估计,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世界平均水平是20.0、13.5、10.7,低收入国家是23.4、15.2、10.6。因此,我们这样欠发达的国家,应注重的是初等教育、基础教育,而不应是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国家在教育投入的分配中,应体现扶弱抑强,应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倾斜,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要提高老师的待遇,使他们能安心工作。同时,校长、教师在区内强校和弱校之间进行流动,有助于均衡教育资源,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3.建立和健全教育体制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旧的教育体制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所以,要大力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高考招生录取制度,高校、重点中小学的收费制度,支教制度,老师的职称晋升制度,城乡中小学老师、校长轮岗制度,农村老师的补贴制度,教育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等,都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使我国的教育真正在体制上实现公平。(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