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问题研究

作者:边德明 金 金




  一、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的现状
  
  1.从宏观层面来分析
  (1)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地方雄厚的财力作保障实现“普九”,不少中小学校不仅校园建筑豪华,办学条件优越,而且各种先进设备和设施连大学都望尘莫及;而同时中西部落后地区以及边远、贫困地区却因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政府财政困难等原因而使义务教育处于财力、物力、人力全面匮乏的困境。不少学校办学经费紧缺,基础教育条件仍缺乏保障,一些学生时时面临失学的困扰。
  (2)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仍十分落后。在中西部农村教育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难中之难。从教育领域常用的生均校舍面积、校舍危房率、理科教学仪器达标校和图书达标校比例等办学条件指标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的普通中小学都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从1999年的统计资料来看,全国小学危房率为0.72%,西部小学危房率为1.47%,东部为0.28%。西部民族地区如青海、宁夏等地的小学校舍危房率高达4%以上,与全国平均数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2.从中观层面来分析
  从这个层面分析主要体现为城市和农村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在我国城乡教育的不均衡表现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较大。2001年,我国城镇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的1.86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的1.71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农村小学的3.39倍。2001年,我国城镇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初中的1.93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初中的1.68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农村初中的3.24倍。其二,城乡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差距较大。据调查,中西部农村有38%的小学、46%的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有许多学校的实验课没有条件开设,也缺少基本的图书资料,更不要提电脑、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其三,城乡教育机会存在严重的差距。我国大中城市与城镇已于1995年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农村中至少有14的小学毕业生未进入初中学习。
  
  3.从微观层面来分析
  从这个层面来分析主要体现为同一区域、同一个城市中,学校之间的发展差异巨大。
  虽然属于同一区域,也会有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别。那些实力雄厚的重点校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享有较高的声望,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而那些非重点学校无论是在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上,还是在办学设施和经费数额方面,均无法与重点学校相比。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系列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政策方面。例如,在教育经费方面,重点学校的经费由省(市、自治区)直接拨款,并且按照较高的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学设备;在师资方面,选择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重点学校任教,增加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比例;在招生方面,允许重点学校择优录取新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城市重点小学在3年级起开设外语课,重点中学的高中可实行文理科分班。与重点学校的优良条件相对照,大部分城市还有20%~30%的薄弱学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均的现象。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1.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自然环境具有着加速和阻滞教育发展的作用。处于良好地理条件中的教育,如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生活富裕等,就要比处于气候恶劣、交通困难、文化闭塞、生活贫困等条件中的教育发展得快、发展得好。
  
  2.人口状况的影响
  人口既有量的特征,又有质的差异,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义务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的布局。江苏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7人,而西藏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东南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4%,西北地区则仅有5.6%。不同密度的人口分布不仅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学校布局,而且影响着教育者人均教育经费。在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教育相应地比较发达,能够从容发展。在人口密度过于稀疏的地区,常常出现学校布局不够合理的情况,进而影响该区域教育的发展。
  
  3.教育政策和教育思想的影响
  从教育投入来说,可能西部的省区和北京、上海市就差个十几、几十倍。这种差异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资源配置(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政策的差异。国家给东部沿海、城市、重点校等更多的资源配置,而对西部内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薄弱校却分配了相对少的资源。另一方面是绩效评估政策的差异。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办学标准低于城市,对义务教育的评估要求要低于城市。这样就降低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要求,就等于鼓励了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
  
  三、对策思考
  
  1.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实行“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
  义务教育办学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任。政府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将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方针,依法办学,建立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教育评估机制,加速薄弱学校改造,逐步形成教育均衡发展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
  
  2.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的建设
  标准化学校的实施主要是国家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约束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成为标准化学校,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标准化学校无论从校舍、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等硬件,还是从师资队伍、学校课程等软件都应该有相对统一的标准。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在教育层面上来看,就给所有学校以平等的“国民待遇”,逐步取消重点校、示范校与窗口校,大力建设薄弱校,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办校与民办校之间的差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加大对贫困区域的扶持力度
  中西部地区及民族落后区域无论从经济的实际能力讲,还是从促进教育发展机会平等的社会需要讲,国家都应该给予其特殊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制定政策,通过政府行为,建立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资助扶持政策,也可考虑单独征收高消费场所的教育附加税,集中财力支持经济落后区域和农村地区,保证这些地区的学生接受相对公平的义务教育。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助,对农村和贫困区域发放教师津贴、教师住房补贴、校舍改造补贴等补助项目。通过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手段,解决城乡教师,不同区域的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4.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国家要严把教师入口关,特别是那些边远落后地区和农村学校的教师应根据需要和教育发展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对于以往的教师,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师集体培训,特别要加强对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整体提高落后区域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历水平。最后,各地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实行教师定期“轮岗制”,组织大中城市的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同时还可以组织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短期到农村学校任教,逐步解决落后地区教师队伍质量偏差的问题。
  
  5.加强质量评估和监督力度
  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决不能忽视教育质量这一根本,确保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是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质量评估体系,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和监督工作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对各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理念、贯彻教育方针的情况、是否面向全体等方面进行大力监督,充分运用评估的机制,督促学校走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国家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政府教育工作的规划和实际的重要指标,要将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