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提高学校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措施

作者:常亚芳 李青松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还是靠国家的有限投资维持生计,实验形式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方法基本是“注入式”,实验室呈半封闭状态,存在着实验室经费少、学生上实验课积极性不高、实验室专职人员的待遇低等问题,整个实验室就像一台陈旧的“验钞机”,只管向学生验证和演示一下以往的科技成果,似一盘死水,无任何生气。那么,怎样才能使实验室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笔者认为,要使实验室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实验室模式,开放实验室,采用“开放式”教学
  
  要使实验室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从实验室内部开始,转变实验模式,开放实验室,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科研型实验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采用“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在实验内容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设计性实验,给学生指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训练,让他们接触现代化教学设备及操作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理论和知识的实际掌握与应用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试想,如果做实验学生没热情和兴趣,不积极参与,那么,即使实验内容再好,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让师生乐于到实验室使用仪器设备和进行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才能使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实验室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栋梁之材,使实验室变成既是实验教学中心,又是师生科技活动的基地。有这么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学者在很长时期内无缘诺贝尔奖,是中国人的天资或功力不够吗?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和近几十年的科技进步,曾使西方人感叹不已,它足以证明中国人的脑袋不是资质欠佳,也不是学术功力不够,而是与我们多年来形成的学术制度和教学方法不尽科学有着直接的联系,教育制度鼓励“死记硬背”和“应试教育”,使有可能成为一代大师的学者在“资源配置权”的诱导下放弃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实验“为课题而课题”,束缚了广大师生和学者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泯灭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所以必须调整学术制度导向,实行实验室的“开放式”教学,才能使广大师生和学者各展其能。广大师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好奇心强,易发奇想,指导老师要在严格管理操作规程的前提下,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有些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想法,只要不会发生危险或损及实验室设备,教师就应该帮助或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即使个别学生实验失败或走了弯路,只要他讲得清道理,能总结经验教训,教师也要鼓励他的创新精神。这样,学生善于动脑子,一个看似“荒唐”的设想,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经过试验,也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科研人员茅塞顿开,发现一些难题的解决办法。这样集思广益,就会带来一些发明和创造,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不就是从当时以为不可思议的奇想中得到启示的么?1873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法拉第在进行发电机表演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外部的电流流入发电机,不料,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这台发电机突然转动起来,因为最初使用的电动机是将电磁力转换成旋转运动的装置,十分笨拙,且电池耗损大而不实用。这一偶然的发现,使人们茅塞顿开,即让电流流向发电机,成直流电机。这一发现,使停滞的机械工业焕发了生机。法拉第因一次失误就带来了直流电机的发明,谁敢断言我们的师生不能从其奇思异想的试验中创造出一种奇迹呢?
  
  二、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室装备条件
  
  那些陈旧、使用期限已到、精密度低的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当今科技发展和新兴学科的需要,师生自然也没有兴趣,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学科的不断出现,实验室的现有实验设备已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急需补充新设备。迫于这种形势,各校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也着重增加了实验室经费的投入,更新设备。这些新设备取代了那些陈旧、精密度低的设备,成了现在做实验、搞科研的中坚,为实验室补充了新鲜血液,这就为广大师生做试验、搞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他们做试验、搞科研的积极性,使大批令人振奋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三、重视实验人员素质的提高
  
  随着高、精、尖设备的增加,现代设备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而我们的管理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往往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不断更新、充实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与技术。实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水平,而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又会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所以必须重视实验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实验技术水平,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实验队伍。
  
  四、合理利用现有设备,对外开放,搞活实验室
  
  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实验室工作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市场经济也直接给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实验室在学校规定的制度范围内,在对外开放、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产品试制和生产等方面可以自主地通过市场与社会发生直接联系,使实验室的人、财、物、技术等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实验室的一些新技术或发明创造在社会上找到合作的企业,就会转变为商品,它能使产品的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为社会造福,同时也为试验室带来可观的收入。比如学校的微机室,如果大力加强横向联系,搞开放式管理,不仅能提高计算机的功能开发,也能为学生提供一处课外上机的场所,使计算机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可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微机培训班。这些做法不仅解决了设备维修、保养费用,而且还给微机室提供了不少发展基金,利用这些基金又可以购置一批新微机,这样既方便了师生上机,又武装、充实了微机室。
  可见,实验室的活力在于实验室的利用,只有开放实验室、改善实验室装备条件、提高实验人员的素质,并充分利用实验室、打破陈旧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和科研人员参加实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取得更多的科技成果,这些成果转变为商品,走向社会,提高了实验室人员的商品意识,为社会造福,同时也为学校和实验室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提高了实验室专职人员的待遇,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经费充足还可以武装、充实实验室,为实验室补充新鲜血液,精良的仪器设备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师生来做实验、搞科研,就会涌现出更多的科技成果。这样的良性循环就使实验室变成了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体,使学校实验室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