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阵地中教师之引领作用

作者:杜振虎




  校园文化阵地能够深刻地体现学校精神,教师教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学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能够给学生以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能够真切地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其探索性;教师的讲授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我们一直强调,教师必须将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而,教师教学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而且更应对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阵地。我们认为,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阵地中,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领。
  
  一、引领学生弘扬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具备积极向上的思想风貌和精神状态
  
  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博大精深,内蕴丰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精神支柱。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并通过课堂引领学生弘扬中华传统人文精神,让课堂焕发出中华民族生命的活力。近年来,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环节中传统人文精神教育受到轻视,一些真正体现传统人文精神的课程如历史、地理等成了摆设,导致学生学习和生活上出现迷茫,这是令人痛心的现实。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弘扬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为起点,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龙头,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中华传统人文精神教育,表面上古香古色,但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致的,所以,引领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人文精神,重要的是,要将校园文化的人文氛围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合于一轨,用我们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升华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风貌和精神状态,这是一项关乎中华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有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支撑,可以引领学生去伪存真,抵制“西化”和“分化”中华民族的阴谋。
  
  二、引领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弘扬儒家“仁学”和道家“自然无为”精神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经常蒙受挫折的现实问题,就是人际交往。与同学交往有问题,与社会人交往也有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怯于与人交往,经受挫折后,有学生甚或感觉周围充满了丑恶。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中挖掘有资于学生人际交往的思想内容,在调适学生人际关系方面收到良好效果。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阵地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我们讨论先秦儒家“仁学”精神,并非以儒家复古的眼光追溯历史,而是站在升华古老中华智慧的角度,建立现代人生学体系,因为先秦儒家“仁学”精神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中一项杰出的人生学精神成就,是值得现代人发扬光大的人生精神。学者们多用挖掘儒学现代教育价值来审视先秦儒家,比如周桂钿先生做了“为己之学”、“珍爱生命”、“艰苦奋斗”三方面内容的提炼[1],对当代学生的生活极有借鉴意义。“仁学”思想激发了古往今来志士仁人的奋斗意志,塑造了千千万万的人生楷模,先秦儒家精神中蕴藏着现代人生取用无尽的精神营养。从小处着眼,我们用“仁学”精神调适人际关系,就是要用“仁爱”去对待每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可以用“仁爱”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不能全部用“恨”去解释,而如果用“谅”去对待恐怕更好些。我们也讨论道家的“无为”精神,这其中实际包含一种生活的心态问题,道家崇尚自然,为人处世少不了自然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学生生活中极其需要。儒家提倡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我们需要,道家崇尚的自然无为的人生精神我们更需要,我们可以把道家的人生精神概括为“无为人生”,在冷静自然的心态中,面对现实困难,可能更容易消除困惑。
  
  三、引领学生改变虚躁学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2]这段话启示我们,教与学的互动,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教学中要教导学生不是在幽静的地方深深地思考,而是打开书本去学习;不是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而要站到高处去看更多的东西,从而顺利获得“顺风而呼”、“登丘而招”所应取得的良好效果。书本对学生来说,就如水、风、时对鱼、鸟、草木,是最基本的生存依靠。学生不去打开书本学习而只去空想,这不是端正的学习态度,需要教师去做正确的引领,我们不希望学生带着“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憾恨走出校门。正因“不会”,学生才应去“学”,“学”也得从最基本的做起。好高骛远的虚躁学风,在各校的学风建设中亟需改变,尤其是思想浮躁,要把“学”引入正轨。用狄金森的诗句作为我们的结论最合适不过:“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
  
  四、引领学生刻苦勤奋,学到用文化维护自己尊严和利益的真本领
  
  《中庸》中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其意为:别人用一倍功夫的,自己就用百倍功夫;别人用十倍功夫的,自己就用千倍功夫。这种一比一百为比例的功夫比较,是古人对求学者的要求,而这一比例在适应当今愈加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也是非常需要的。努力不懈的追求,是学生的一种可贵品质,这一品质的深层塑造,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铸就。不论是专业素质的塑造,还是综合素质的塑造,都需要学生使出百倍的努力。
  中国人生活、学习和事业上超人的勤奋精神世界公认,这是一种传统的民族美德。但是辩证地看,尽管每个人都勤奋,都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未必都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过,只要付出了,就应当有收获,勤奋是有目标的,虽然离目标还有距离,但起码可以通过实践杜绝一步登天的奢想。俗语讲,“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具有了勤奋精神,也就做好了起步工作,实践中勤奋精神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文化对自身价值的完善。我们的祖先通过实践告诉我们,要学会用文化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而尊严来自实力。这一实践经验,同样适用于当今知识经济浪潮中的学生。
  
  五、引领学生加强写作训练,培养优秀的治学能力
  
  “笔补造化天无功”,是中唐诗人李贺《高轩过》中的诗句。“天无功”,天做不出来的事情。意思是说,笔能补上天造化之不足。这是非常豪放自信的语言。把诗人这种豪放自信的气质,移植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无不可。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能力。当代学生的笔头功力需要加强,在文化知识的传承定位上,要搞学术,写作能力就应是一个基本能力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有力措施中最为关注的一个环节便是良好学风的培养,课堂上经常强调学风问题,如实事求是,严谨扎实,“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遵守学术规范,尊重前人成果,提倡勤学深思,求实创新,反对投机取巧,抄袭掠美;鼓励学生从阅读原始史料开始,养成“论从史出”的治史习惯。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优秀的治学能力主要是通过写作表现出来的,加强写作训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读书、思维、研究和表述能力的好方法。治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塑造。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和学生必须和谐共建,教师更是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这样,我们的校园才不至于缺乏生气。教学活动最大的好处是根据学科性质,通过知识教育,把握时机,从做人做事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给学生一种受教育享受,这便是教书育人需要的一大成效,教书育人活动正需要在快乐融洽的气氛中去实施,这是一种双赢。要取得这种双赢的快乐效果,当然需要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做支撑。我们的教书育人活动,并非一定需要学生遵照教师的指点,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生活的能动性,学习的能动性。教师不能做“包打听”,韩愈说得很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校园文化阵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了,这个阵地便是校园里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周桂钿.挖掘儒学的现代教育价值.光明日报,2005-02-02.
  [2] 刘向.说苑·建本.钱宗武.白话说苑.岳麓书社,1994.2.
  [3] 肖川.教育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6.
  [4] 李文海主编.迈向新世纪的人文教育——文史哲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