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过滤”

作者:董爱智 宋德文




  20世纪70年代末,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监控”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建构是以“输入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为基础的。其中,“输入假设”作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的核心,指的是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根据这一假设,语言输入话语体现出一种“中庸”特征: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学习者只有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只有听懂对方的话语,语言方可习得。克拉申认为学习者为了理解新输入的语言材料,将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反思性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入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重视学习者理解输入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在此基础上,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理论。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Krashen,1982),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成分,习得才会产生。但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到语言交际中,克拉申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灵活运用。
  那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这种“情感过滤”又表现出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呢?
  首先是学习者缺乏自信心。外语学习(此处指英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学习母语时,由于学习者长时间深处母语环境,母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已经潜移默化地嵌入学习者的意识中了,因此他不需要特意寻找母语语言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渊源,就能准确理解母语语言的特定意义。但是,外语(英语)学习则不同。学习者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环境,全新的语言规则,对外语(英语)的掌握大多仅仅停留在表象层面,缺乏真正的理解,从而造成学习者心理上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并最终导致自信心的缺失。
  其次是学习者缺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没有兴趣,人类将会丧失好奇心,而没有好奇心,人类也就不会有创造性。学习语言不一定非要具有创造性,但是却不能缺少好奇心。因为好奇,才觉得某项行为是值得的,并从中享受到快乐。而这种心态在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的接受过程相对于其他社会习得过程可能更显枯燥一些,它没有自然科学那种潜在创造性的吸引,也没有哲学那种玄思瞑想的陶醉,更多的是单词、语法规则等的被动植入。
  再次是学习的施者与受者之间存在信任障碍。语言的学习在初始阶段往往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学习的施者(教师)传授知识,学习的受者(学生)接受知识,因此在早期阶段语言学习其实是一个施者与受者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施者与受者不能达到完全或者充分信任的话(教师不相信学生能学好,学生不相信老师能教好,等等),那么,施者与受者的互动就会受到破坏甚至中断。而这种破坏或中断不仅仅影响到施者与受者的关系,而且影响到作为二者互动媒介的知识(语言)的有效沟通和理解。一旦这种情绪固化,语言吸收障碍也就很难消除。
  由此可以看出,“情感过滤”与英语教学存在极强的负相关关系。而消除“情感过滤”也就成为提高学习英语效率的一个基本途径。
  首先,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要消除“情感过滤”,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而因材施教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这一老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尤其是人们没有注意到因材施教在调适学生心理方面所具有的功能。笔者所讲的因材施教,具体有三层含义:一是针对所教学生集体的英语平均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这种教学材料应该满足以下条件:阅读中的词汇和语法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听力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能让大部分学生听懂;前后选择的材料要循序渐进,前后连贯等。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每个学生建立英语学习小档案,记录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点滴进步。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课内课外教学任务。
  其次,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消除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过滤,教师还应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和兴趣。兴趣作为学习英语的一种“润滑剂”,可以使学习者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传统英语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机械地讲授,学生则被动地听讲、记录。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便构成了教师上课的所有教具。教学方式枯燥单一,毫无新意。教学内容更是以应试为目的,无非是传授词汇、语法及句式,全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就无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对英语学习尤为重要。只有有了足够的兴趣,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开心,才会避免学习过程中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因此,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的新颖活泼,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采取传统教学、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会话、分角色朗读、模仿表演、即兴演讲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们可以在课上播放一些跟教材配套的或相关的英文歌曲让大家欣赏并学唱,并且可以适时播放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英语经典影片让学生观看,真正体现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在英语学习中得到快乐,让快乐和兴趣充斥每节英语课,让焦虑远离每一位同学。
  最后,减少交流障碍,增强师生信任。
  消除“情感过滤”,关键还在于减少语言交流双方之间的信任障碍,让双方处于一种透明的、亲切的状态之中。信任意味着交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双方权利的让予,意味着此中有彼、彼中有此。
  众所周知,学生总是先亲其师,后信其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亲和力对增加师生间的信任感非常重要。这种亲和力一方面体现在和蔼可亲的笑容,活泼开朗的性格,亲切的目光,发自肺腑的表扬和鼓励等,更重要的则要靠源自教师内心的真正的爱。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真诚的爱,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动心、动情,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依赖感和积极进取的力量。
  要促进师生间的信任度,减少师生交流的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教师与学生间课上课下的真诚沟通。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力求与学生达成一种默契。
  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情感过滤”假设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探索更加有效地消除学习障碍的科学方法,从而实现英语教学与人际关系的双赢。
  (责任编辑 刘永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