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情感教育——声乐教学中的灵魂

作者:韩雅琳




  情感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大脑之后,所引起的有生理变化相伴随的某种情绪的表现和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态度。音乐是人类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复杂的情感生活中一种内心的体会与表达。情感不仅是音乐的灵魂,更是声乐教育与学习的灵魂。声乐作为音乐表现的特殊形式,将音乐、语言、文学、思想、肢体动作通过情感结合为一体,伴随着演唱者“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将自己喜怒哀乐等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其目的不是为声而声,而是通过声音将词曲的意思、感情表达出来。因此,乐曲的优美、情感的饱满直接决定作品的感染力效果。可见,情感在声乐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情感的表达呢?
  首先,对歌词的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合理的定位和理解。歌词内容就是作品的中心。与我们生活较接近的当代作品,演唱者一般同作者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对它的理解和把握也就相对准确。而对于中外古典歌曲、戏剧、歌剧及我国的戏曲来说,由于时代及地域风格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别,对于学生来说那就不仅仅是歌词表面上所体现的简单的思想感情了。因此,必须掌握作品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甚至在歌剧中了解整个作品发展的来龙去脉、时间、地点、人物特征等。只有这样,才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有时甚至需要有真实的实践和感受,因为音乐来源于实践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亲身去体验,去挖掘作品中创作者最深层的内心感受。但是在体会作品的好多时候,由于局限性不可能都直接地去体验,大部分要求我们间接体验来完成,这种间接性是通过抽象的思维去想象作者的感情。如通过和作者创作背景相似的小说、电影、戏剧等提供的情境氛围,进入作品所展现的矛盾冲突中与人物的感情进行交流,甚至化为其中的人物来体验生活,以更好地加强作品的表现力,把握时代与民族特征,从而来完成作品。只有真实的感受才能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只有找到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的闪光点,才能扣人心弦,唤起被传授者的共鸣。
  其次,声乐作品的音乐部分是作品表现的主要载体,同歌词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作品的表现,同时它又有相对的表现功能。一首乐曲中,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表达情感,但是在遇到休止符或延长号等情况下,演唱者都要发挥音乐的流动及连贯性,因为这些符号都是乐曲中不可分割的表现手段。虽然不需要出声,但情感却是流动的。作曲家具有渊博的音乐素养,他在作曲中所采用的每一个符号几乎可以说都是经过他百般思索后谱成,是有其原因的,是恰到好处非此莫属的。而且,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感情可能是前面情绪的继续、延伸、发展、变化,也可能是后面感情的准备或缓冲等,这就需要在平时对曲谱表面也要有一个细腻的心态去分析。
  培养学生从歌曲最直观的曲谱上来体验最直观的情感联想,即从记谱上分析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织体、调式调性、节奏、旋律等特点及本身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如:最基本的属于快板的,还是慢板的;是古典的,还是近现代的;是严谨的,还是自由的;是端庄赞美性的,还是温柔抒情的;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是粗犷的,还是细腻的;音乐流动线条是平缓悠扬的,还是具有对比冲突性的等。针对基础理论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解释,帮助学生分析乐曲中所反映出的深层情感的律动。学生通过对曲调音乐特点的把握,才会对歌曲所要表现的情感具有整体的构思与想象,才会有助于对歌曲风格及韵味的合理掌握与表达。
  第三,声乐作品是音乐和歌词完美结合的产物。在分别对歌曲、歌词的分析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两要素各自的特点相融合,并且要有自己内在的东西参与作品的完成。在以歌曲作为情感表达载体的基础上,在实际演唱时要对歌词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来体现音乐旋律的美感。演唱者在体验作者作品意境的同时,还要将其与自身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交融,体现个性美。也就是说,演唱者要大胆发挥,要有所创造和突破。因为作品其本身就具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体现“现代美”。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及审美情感来丰富和补充作品,这样才更容易同听众交流,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如具有特殊风格作品的音符的处理特点、三段曲式中再现部的强弱对比、高潮中音值的延长与缩短、记谱中记号(力度和速度记号)所指示的程度、换气所处的气口等。声乐学习中,音乐理论的素养直接影响到声音表达情感效果的好坏。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加强音乐理论课及相关科目的学习。一部好的声乐作品不仅是词曲作家的精心创作,更有着表演者的个性二度创作。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有效引导,从而积极调动他们内心的创造力,发挥每一位学生情感的最大潜能,充分饱满地表达作品,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第四,在学生充分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准确的情感把握后,歌曲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就要通过扎实过硬的歌唱技巧来表现。歌唱者既是作品的表现者和思想感情的传递者,同时也是歌曲艺术的再创造者。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灵活自如的演唱技巧是歌曲表现的基础。作为演唱者只有熟练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灵活运用技能为自己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创造更广泛的施展空间。如音准、换气、强弱、停顿、特殊音的处理等。
  第五,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特征就是用人声将音乐表现出来,把作品的内容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传达给观众。“如何传达”这一点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平常的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声音内在与外在表演的结合。人的感情是具有交流性的,而歌唱感情是静态交流的一种心理反映,所谓静态交流也就是说“此处无声胜有声”。舞台情感表现包括:落落大方的舞台形象、准确到位的面部表情及适当的肢体语言动作,再加上严谨的声音训练来共同完成向观众抒发情感的目的。其中,面部表情是表达思想情感最直接的途径。是喜、是忧、是仇、是怒、是爱、是恨,无一不在脸部表现出来。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就是情感世界体现的聚集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敢于面对观众,用眼神去说话、去交流,只有克服胆怯的心理,才会真正做到情感的传达。就像平常的人和人思想的传递一样,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单一到丰富、由表面到内心,让学生“用心”说话,带着没有包装的感情去表达,来达到艺术中所必须的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有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没有认真对待歌曲的情感表达,以致上台后的演唱中会由于不投入而使歌唱状态不协调,导致身体僵硬。因此,动作不仅能够表达内心情绪的变化,更有助于演唱状态的放松。
  第六,在严谨的声乐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情感的传递,提高对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的准确度。这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用教师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真诚的情感,并努力表达自己的这种固有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双方心情舒畅,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很放松的状态下将自己全身心的感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七,坚持审美教育来完善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贯串音乐的始终,是音乐的灵魂,而音乐又是对美的追求和体现。人们追求美是创作的原动力,也是演唱的原动力,更是欣赏的原动力。音乐的美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心灵的升华,音乐的美只有在这种升华中才能感受到。要准确把握创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明白这种情感所体现的内在美。每个人心中对美的标准是不同的,好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美的,如何让学生知道什么才称得上美呢?对音乐的感觉除了先天的因素外,绝大多数还在于后天的培养与熏陶。这需要教师为学生选择古今中外的优秀声乐及相关乐器的经典片段,在欣赏的同时体会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美的感受,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情感表达思想。不管是喜是忧,是兴奋是忧郁,这些都是美的,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这种情感的传递需要的就是通过演唱者这一特殊的渠道来完成。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人文会给审美带来特定的标准,因此我们所表现的情感中的美就要在所面对的观众的要求中寻找标准。
  情感的表达是声乐的学习和表演中贯穿始终的生命线,更是声乐教师在传授声乐学习方法中的灵魂,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应引起声乐教师的高度重视,培养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在方方面面都要注意情感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的发挥,营造和谐、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凯歌.歌唱艺术的情感与创造性表现.河南大学学报,2004(6).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孙一波.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艺术教育,2004(4).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