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构筑和谐教育 提高中学化学教师人文素质

作者:成晓琳 于清江 王家柱 马 敏




  任何社会的构建与发展,都必须依靠三条支柱,即政治、经济与教育。和谐社会也不会例外,它的构建与发展也离不开民主政治、可持续发展经济、和谐教育这三条支柱。广义的和谐教育是指教育体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制度、教育政策、行政管理、经费分配、教学过程、师生考核等方面是否和谐协调;狭义的和谐教育仅指采用什么教育手段去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此,笔者仅就狭义的和谐教育作些论述。所谓和谐教育,就是以和谐教育手段去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青年学生身上发生了很多有悖公共道德、丧失人伦、人际关系淡漠、对他人缺少关怀以及爱慕虚荣等人文精神缺失的事件,如浓硫酸泼熊、微波炉烤活狗、学生殴打教师、儿女弑亲、围观不救落水同伴、攀比吃喝穿戴等。造成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很多,但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是主要的原因。和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因此,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一、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师范院校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肩负着培养和造就精于从事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的根本任务。然而,高师化学专业普遍存在着重科学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了提高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思想,强化人文教育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师范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化学教师”,还要培养师范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美学修养。作为一名未来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
  2.改变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比例。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但是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存在明显不足,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1)适当降低现有高等师范化学专业教材的难度,调整课程结构。现有的教材以专业知识为主且难度较大,不适合多数高等师范学生的学习。因此,应降低现有教材的难度和厚度,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在教材中渗透人文知识,要特别注意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嵌入。
  (2)设置化学史、化学自然哲学、化学美学等课程为必修课。学习化学史,可以让高等师范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科学家们探索化学科学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发展观等;学习自然哲学,可以培养高等师范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化学美学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观点,培养他们发现、鉴赏化学科学中美的能力,使他们深深体味到化学带给人类世界的各种美。
  (3)课程设置综合化,组织学生合理选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表明,课程设置综合化,注重文、理、工各学科的相互渗透,是保障人文教育实施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虽然开设了许多公选课,开始注重文理渗透,但在公选课的考核及上课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某些院校,学生只需在课程结束后交一篇东拼西凑的论文即可轻松拿到公选课的学分;由于考核不严,学生在心理上轻视公选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不去上课。另外,由于学生专业课较重,学校通常将除体育之外的公选课安排在晚上。学生经过白天的学习已经较为疲劳,故晚上公选课的学习效果不好。
  据此,我们建议,削减部分基础专业课程,将大学语文、化学史、化学自然哲学、化学美学等课程调整为必修课,并增设下列公选课: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心理素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社会问题调查、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尽量不要把公选课安排在晚上,且考核要严格。在学时方面,适当减少必修课的课时,增加公选课的课时。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多媒体已普遍进入各大学中,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制作一些简单的文字性的幻灯片进行教学,且仅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达不到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知识模式,严重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因此,在高师教育中应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如国内外著名化学家的事迹,环境污染引起广泛关注的与化学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等,增加师范生的人文知识储备。
  另外,让师范生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会制作教学课件。通过教与学的过程,让师范生体会到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好处,学会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学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内,应让师范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通过寻找和研究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增进师范生对社会的认识,增长人文知识。师范院校的教师采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传授更多的人文知识,师范生就能掌握实用的教学经验,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
  
  二、在继续教育中加强中学化学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目前,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培训的目的一般是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强调如何查找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忽视了一点,即:关注教师的人格进步。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应注意加强中学化学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与化学有关的环境、生活、社会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化学Ⅰ、化学Ⅱ及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6个模块,目的是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中学化学教师应当掌握丰富的各种化学与环境、生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最新科学动向,了解科学前沿问题。21世纪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所以,在继续教育中应及时为中学化学教师“充电”,让他们掌握最新科学动向,了解科学前沿问题,唯有如此,教师的教学内容才能与时俱进,学生才能掌握与化学相关的最新科技动态。
  3.注重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了解与化学有关的交叉学科,如物理、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知识,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学习文学或历史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化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中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会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吸引学生更加热爱化学这门课程。
  4.学习社会学、心理学课程,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很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中学化学教师掌握较多的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就能及时发现、疏导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中学化学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
  
  中学化学教师是实施中学化学和谐教育的主力军,所以中学化学教师加强自我修养尤为重要。怎样自我修养呢?首先,要有修养的意识,即修养的自觉性。讲求修养,还要做到慎独自省。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自律。其实,儒家所讲的修养,是以道德为中心的一个人的全面素质修养,包括文化知识、文学艺术、职业技能乃至生活中的礼仪规范等的养成和提高等。
  其次,加强思想素质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穿于师德规范的一条红线是:敬业、爱生、育人。其中,“爱”是核心,是师生情感之源,也是教育之本。高尚的师德从何而来?它来源于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源于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构筑和谐教育,教师要加强自身思想素质修养,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实践,使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到更高的层次。
  第三,自强不息,努力提高师能。在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此“师能”并不仅仅是指从事教育工作的各种能力,而是偏于中学化学教师的美学鉴赏、文学修养、化学史知识、环境与社会知识等人文素质。
  总之,中学化学教师不仅在继续教育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平常应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修养,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导中学生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教育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芳.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育人的人格力量.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21(1):101-102.
  [2] 楼宇烈.发扬人文精神,重视自我修养.孔子研究,1999(4):6-9.
  [3] 张利群.在教书育人中完善自我——谈教师的自我修养.德州师专学报,1997,13(1):44-45.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