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论主动学习的条件

作者:曹长德 汪 涛




  所谓“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又译为积极学习,是加拿大目前盛行的一种学习方法。其实质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目标,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达到自己去听、去看、去做、去理解、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主动学习是可以“把学习变成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引发学生生命的冲动,激活学生创新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诸目标中最难实现的一项。文化传统的积淀,考试成绩的需要,教育方式的惯性(惰性)等,使得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换变得步履维艰。因此,对如何实现主动学习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主动学习的外在条件
  
  1.学习氛围的吸引力。学习氛围泛指学习环境和群体学习气氛,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不言而喻,“孟母择邻”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如果说孟子的成功是利用了良好环境的影响,那么日本“铃木教育方法”则是创造群体学习气氛诱发学习动机的典范。铃木在接受新生时,并不是让他们马上进入学习,而是让一群具有优秀演奏能力的儿童一起演奏小提琴,创建一种诱人的氛围,对新来者进行刺激,让新来者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铃木对此视而不见,在充分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以后,并在新来者作出克服各种困难的承诺和保证以后,才答应教他们学习。这样一来新入学者将不仅可以积极主动地要求学习,并且还可以克服更大的困难,有更强的毅力坚持学习。铃木不轻易教学生,是为了教得更好,更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由此可见,创设学习氛围对学生主动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常常将学习的物质条件称之为学习环境,将人文条件称之为学风,学风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是学习氛围的核心所在,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感染人的思想行为,振奋人的精神风貌,而且还能点燃学习者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
  2.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影响力。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教育活动的热情都将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并将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是消极的、应付的,学生同样可以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感悟到教师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会传染给学生。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是不是积极的、主动的,教学是不是充满激情,陶醉于其中,学生最终都能察觉到,都逃脱不了学生的“心灵感应”。当我们在责怪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过我们的教师是不是都在积极主动地工作?因此,当教师和家长在希望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自己首先应该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地工作,积极地享受工作,并努力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3.学习内容的意义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中“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实质上也就是增强学习内容的意义性。学习内容的意义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本身的意义性,即学习内容是科学的、有实质内涵的,且符合思维规律、经得起推敲;二是内容对学生的意义性,具体表现为学生首先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即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如果内容相对学生来说过难或过浅,或者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都将无法感受到它的美妙和乐趣,它也就不可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仅有内容自身的意义是不够的,内容还必须具有对学习者的意义,这两者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4.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能否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甚至陶醉于其中,是主动学习能否延续的关键。如果学习的过程始终需要有意注意的维持,学生就会产生疲劳感,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这种学习能够持续,也完全是为了外在的目标而学习,即学习动机是外部的,不是内部的。这种仅靠外部动机维持的学习是很难持续的。即使学习活动在意志力的支持下能够顺利进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最多不过是一种功利性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下想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是很困难的,当功利性的目标实现后,外部诱因失去后,学习的动力便将荡然无存,学习活动随之终止。因此,需要通过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性和愉悦性来吸引学生,使学习达到有意后注意的境界,从而不断强化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先前学习成为后继学习的动力,最终让学生养成终身热爱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设计,让教学活动不仅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更要充满艺术性和吸引力。课堂不应该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是学生展示创造才能的天地。教师要有“煽风点火”的能力,“要像一把扇子,把学生创造的热情煽起来,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煽起来”。让学习变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习惯。
  5.学习结果的强化性。学习结果给学生的感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要么是幸福的回味、自尊心的满足和自信心的增强;要么就是不堪回首的痛苦、挫折的产生和自信心的消减。行为主义实验早已证实:正强化可增加行为出现次数,负强化则减少行为出现的次数。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激励性评价学生的技巧,使学习结果和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的动力。为此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评价中持续地给学生以鼓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看到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特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增强其对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其次,对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因为反馈不仅有信息作用,其本身就具有动机作用;第三,注意评估、反馈和奖励的频率,小而经常的奖励,比大而极少的奖励更有诱因价值;第四,要注意奖励标准的灵活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自身的奖励。
  
  二、主动学习的内在条件
  
  1.旺盛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主动学习的起始条件,没有学习愿望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学习,或者是应付式学习。学习动机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因,而且还是学习者自寻其乐、自得其乐、克服困难的基础。阿特金森(J·W·Atkinson)等人研究表明:高成就动机的人能明确地设定自己的目标水平,而且较少受成功、失败的外部诱因的影响而变动,他们对学习任务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持续完成学习任务和全力以赴的倾向。心理学家劳威尔(E.L·Lowell,1950)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学习上表现出更为优良的成绩。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施教时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学习时机的把握,他只是在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达到一定的境界时才给予指导,此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没有学习动机是检验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学习动机是主动学习的引擎,是学生主动学习得以持续的重要保证。虽然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普遍存在,但是要把它们变成旺盛且持久的学习动机却需要激发、引导和强化,即需要外在条件的配合。因此,教育者必须采取如前文所述的各种有效措施,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上。
  2.必要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习活动中必备的心理素质,它与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方法等都有着内在联系。主动学习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主动学习中,教师只是指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资利用的资源之一,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能否持续和学习效果的好坏,而这一切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学习效能感,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学习效能感偏低不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具备必须的学习能力,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屡次遭遇挫折就有可能让学生形成“习得性失助”,即过低的效能感,处于这一状态的学生就有可能放弃努力,更谈不上主动学习。总之,必要的学习能力是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反之,学习能力也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得到提高,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学习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教会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用正确的归因来看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无论如何不能让学生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无助的。
  3.愉悦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不仅有结果的优劣,更有过程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后继的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以乐观的心态来看待学习,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过程进行“品尝”:体验探索知识海洋时的无穷奥妙和乐趣,体验遇到困难、挑战困难最终战胜困难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体验学习中暂时的寂寞以及凭借毅力经受考验后的喜悦,体验与同学合作终于取得成功时的快乐等,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愉悦性的感受能力、品鉴能力、欣赏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化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艰辛,还可以诱发进一步探索与追求的愿望与动机。
  主动学习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是相互促进、互动生成的。外在条件的具备可以诱发内在条件的萌发、形成和发展;而内在条件的发展与成熟,则进一步有利于外在条件的优化和利用。只有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我们才能把主动学习的理想变成现实,把暂时的主动学习变成持久的主动学习,让学习者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