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影响中小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作者:王 玲




  凡是进入中小学校的学生,一般而言,其智力水平相差不大,拉大他们距离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成就动机又是非智力因素中的关键部分。中小学生的成就动机还没有完全成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成就动机的培养就有很大的潜力,因此学习如何被鼓励,成就动机如何被激发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一、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1.家庭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摇篮,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家庭对于成就动机的形成也是很重要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家长对于他们孩子发展成就动机有很大的影响。国内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和独立性、成就性、依赖性训练,父母本身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学生成就动机及行为的重要的家庭社会化因素。
  
  2.学校
  学校是中小学生生活最多的场所,也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引导、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成就动机的塑造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1)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的教学策略
  国外研究表明教学策略的选择在塑造学生成就动机定向和类型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个别差异,一般来说,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教学要求,同样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是适合高、中等水平学生,然而教学节奏是基于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因此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该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教学节奏根据学生学习的快慢,这样才可能使学习快的学生成就动机被足够激发,而学习慢的学生也不会有受挫感,削弱动机。
  ②教师的表扬
  对于能力的表扬,一般认为对于动机的激发有利。但是表扬的原因不同,对于成就动机的影响也不相同。国外有研究表明,对学生聪明的表扬和对学生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前者对于成就动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多。因聪明而被表扬的学生,和因努力而被表扬的学生比较起来,前者更多关注成就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在失败后,因聪明而被表扬的学生表现出更少的坚持性、任务乐趣,对于能力归因则更多的是低能力归因,最后出现更不好的学业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智力和努力在学习中的作用,正确地平衡归因,实施表扬,以促进其成就动机水平的提高。
  (2)竞争
  有学者认为竞争在学习定向准则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竞争能通过增强学生动机,改变成就。竞争对于学习和动机,特别是在缺少能力的学生中,很少有不利的影响。也有学者提出在较为容易的任务中,竞争组比非竞争组学习表现更好。然而竞争组更倾向于以表现定向并且更可能因为要表现而牺牲学习机会。在失败后他们更倾向于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尽管两种条件下任务的满足度、成就归因上没有显著区别,竞争条件下的差别引导还是不适宜的。竞争如何被引导,竞争和合作如何被正确分配,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探讨和成就动机将会有更深远的意义。
  
  3.个体自身的作用
  成就动机的构建,关键的还是要考虑到个体的自我作用,外因还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个体变量如个体的目标,个体以前的自我效能水平,个体的自我监控等都会影响成就动机的有效性。
  
  二、成就动机的培养
  
  成就动机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和个体等三方面的影响,因而成就动机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正确教育、教师的适当引导以及个体自身的积极努力。
  
  1.家长的正确教育
  家长的正确教育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本身首先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在生活、工作中要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不断进取。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就要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其形成坚强的意志。对子女的期望要客观,不能使孩子心理落差太大。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适当给予子女积极的评价,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训斥,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教师的适当引导
  (1)设置合适的目标定向
  学生的学习主要有基于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掌握目标和获得积极评价的成就目标两种目标定向。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学习目标基本上是为了获得积极评价;而掌握目标定向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掌握所学的知识,获得某方面的能力。两者的差别在于失败后的表现: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很容易丧失信心,不愿再努力。而掌握目标定向的学生则会不断尝试,成就动机会不断增加。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建立掌握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①任务特色在于聚焦于学习活动的新颖性、多样性和区别性,帮助学生建立短期自我对照目标、促进发展和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②评估机制的特点在于聚焦于个体的提高和把错误当作学习中的一个合理成分。③权威的实施在于允许学生参与作决定、提供机会来发展责任心和独立性,以及提供发展自我管理和监督的技巧。以掌握目标为定向,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也会兼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才会更趋合理、客观,才会真正促进成就动机的不断提高。
  (2)训练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学生对于成绩的归因,一般来说是从努力、聪明、运气、难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聪明、运气出发归因的学生,会认为学习成绩的取得是不可控的,失败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削弱,成就动机就会受挫。归因于努力、难度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坚持性,不断的提高自己。因此对于归因错误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训练,设计合适的步骤,对每一个受训练者的言语与行动都予以充分的尊重和支持,使他们确信自己是能够提高的,从而树立信心。
  (3)正确的运用表扬
  教师的表扬主要是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正向的反馈,具有积极强化的作用,能鼓励学生产生不断前进的力量。因此,无论对于低成就动机者还是高成就动机者表扬都会有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对于聪明的表扬和对努力的表扬,对于成就动机的保持还是存在差别的。因此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对于聪明和努力的表扬,必须进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实际情况,做到公正、全面,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就动机的提高。
  (4)合理运用竞争
  学习中竞争是教学情境的催化剂,它对于成就动机的正反两方面都有影响。对于简单的、机械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竞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那些高难度的任务,教师应该更多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但是合作中也要考虑到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能使得他们真正参加到合作中来。可以把高难度的任务,按照难度等级分成小步骤,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分配,这样才可以不打击落后的学生,又可以使成绩好的学生的动机不断被激发。
  
  3.个体的积极努力
  个体的积极努力对于成就动机的维持,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个体要获得高的成就动机,必须具备以下特质:
  (1)宽松、和谐的心理品质
  心态是成功的关键,在学习中个体要始终保持着宽松、和谐的心理气氛,太急躁只会适得其反。只有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把成功和失败都当作学习中的一个合理成分,才能保持自信心,才能不断的稳中求进。
  (2)高度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个体内部激发成就动机的基础,学生有了求知欲才会积极探索、实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要求提高自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思考,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同时,对于中学生而言,有目的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在活动中亲身实践,就更容易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这对于求知欲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3)客观的自我评价
  成就动机的维持,离不开学生对自己客观的自我评价。只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自己,学生才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再根据这个目标来制定合理的步骤和方法,才会正确地对待最后的结果。只有正确的归因学习成绩,学生才不会因落差太大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努力、进取,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