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李永莲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分析,正确把握社会运行的各种基本规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需要学生具有一种刨根究底的问题意识才能实现。而在现实的政治课课堂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围绕教材上的知识点师生之间机械地一问一答,学生的问题意识淡漠乃至缺失。
  
  一、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漠的原因
  
  1.权威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担多种角色,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教师至高无上,学生对老师既敬且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使得学生没有问题可问、敢问。
  
  2.方法障碍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法和学法的不当也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方法还是讲授法,讲授法固然有其优点,但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变成“满堂灌”,从而导致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追求知识的记忆,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对于政治课的学习主要方式以记、背概念和原理为主,习惯接受书本现成的知识,轻视理解和归纳的学习方法,不大习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3.态度障碍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成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这说明旺盛的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提问的重要心理条件。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对思想政治课厌学、怕学的倾向,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假大空”,抱着这样的态度,就连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都成问题了,更不要说积极学习,产生问题意识了。
  
  4.功能障碍
  许多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功能的理解是片面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许多教师眼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职能就是统一学生,思想政治课只具有政治的“说教”功能,而忽视其经济的促进功能、思想文化的陶冶功能,以及根本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二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把学习政治课作为升学考试的“敲门砖”,满足于做题、考试、得高分,追求标准答案的目标,使学生思维陈式化、刻板化,不敢越雷池一步,积极主动探究意识淡漠,久而久之,问题意识被摈弃于教与学的过程之外。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切实增强问题意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榜样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上,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教师的影响。因此,要求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树立问题意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做到自觉地关注问题而不是漠视问题,深入地解释问题而不是掩盖问题,积极地回应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具体来说,政治课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善于、勤于把握和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自觉地深入学生群体,深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摸清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问题。二是敢于揭示、精于探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师必定脱离社会实际问题,只能从抽象的理论到抽象的理论,把思想政治课上成一般的文化课、知识课,丢掉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活力。所以教师必须对现实保持高度的“警惕”,关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与现实息息相通,特别是当今社会变革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诸如价值趋向、市场导向等疑难问题,一定要把握准,看得透,辨得明,有理论思考,而且这种思考还要有说服力、前瞻性。
  政治课教师只有坚持并善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实增强问题意识,才能在政治课教学中展示理论的价值与生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发挥其对学生不可或缺的价值性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同时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能使他们学得有趣,听得入耳,热爱这门学科,学生才会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促进问题的解决。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提问题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面对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学生总有问题要问,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但是问题意识能否得以张扬,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设置和谐、自由的发问环境。首先,加强师生交往,密切师生关系。由于政治课的课时量相对较少,使得政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加之政治课内容往往容易给人以假大空的错觉的特点,政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对生疏,因此,政治课教师更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和接触,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的倾向,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有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并给予及时的正确引导。再次,尊重学生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引导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从敢问到善问。
  
  3.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促使学生提出真问题
  思想政治课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有众多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要求运用这些知识和基本理论去认识、理解社会现实,提出、分析、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身是一门实践课。但是目前我们的政治课几乎停留在课本上、课堂上,学生很少了解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的缺失,导致了一些学生问题意识的淡漠和欠缺,即便是偶尔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一些失真的问题,如看不到社会生活中真正的问题所在,而是陷于词句无谓的争论;或者为了表明自己见解的价值,人为地捏造问题;或者仅仅从书本中寻找问题,而不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等。
  由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决定,学生只有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才可能接受到各种事物、问题,才可能进一步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解决。教师要要求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关注新闻联播、报章杂志,关注社会现象,然后尝试用课本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现象,看看课本所讲与社会现实是否存在差距,原因是什么。思想政治课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让学生用自己亲身的感受和了解到的事实为依据,来加深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社会实践中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
  
  4.改革考题编制,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考试是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考试能否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关键是看怎么考,考什么。现在的考试主要是以闭合性问题为主,考统一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得出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只要得出了符合标准答案的结果,就会出现皆大欢喜的结局。因此,在这样的考核中,师生关注的是纯记忆性的知识,这就导致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教和学中出现“背答案”的现象,考试成为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查,在“书山题海”中,学生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在这样的考试面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没有存在和张扬的必要和可能了。
  考题的编制,应该更多地为学生的思想能力发展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即应该少考关于知识和信息记忆的闭合性求同问题,多考关于能力和素质的开放性求异问题。这样编制的考题,才能更深入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解放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地、科学地、创新地提出问题,那就表明学生已经在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他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断进行实践、探究。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