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用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有效教学

作者:周爱洁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评价的涵义,我们可以认为教师评价指的是在正确的教育评价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任务,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各方面评价,使教师不断改进工作,为学校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手段。教师评价既是教师成长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影响因素,又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条件。教师的知识、经验、能力、职业理念以及教育理念只有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知识的获得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所论述的教师评价主要立足于学生、同行和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全面、客观、真实地评价教师,并以此形成激励机制,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改善以及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本文介绍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和意义,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及其促进有效教学的积极因素。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不断地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活动,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课堂教学评价不仅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已获得广泛认同,有关其评价模式体系的建立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很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调查及评价被视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管理环节,也被认为是目前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的调查及评价结果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差异,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提出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则可以通过教学情况的信息反馈结果,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及效果,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施并完善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要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并实现其最终目的——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部门在肯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评价中存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问题。总体而言,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评价内容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2)没有统一的各类评价指标和操作规定;(3)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广泛实施;(4)忽视对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的评价。而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反映出的问题是被评价者与评价者并不太了解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操作规程。由此造成的可能结果是被评价者对评价成绩的反应或是漠然置之抑或是过于激烈。对于学生(评价者)而言,由于不清楚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意义所在,因而不太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而且,由于学生主要是从个人的学习角度评定教学,他们缺乏对教学目标或意图、内容和方法的总体了解,因此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甚至师生关系都可能使他们在评定教师的课堂表现中产生一定的误差。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是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评价者)作为对教师教学的最直接感受者,他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定也最具代表性,因而他们参与评价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活动展开前,有关负责人员不仅应先对参与评价的学生介绍评价工作的意义、解释调查表中各项指标的内涵以及填写的方法,还应要求学生本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按照调查表中的各项指标逐一进行公平、公正和有比较的评定。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及其促进有效教学的积极因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双边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活动类型。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根据文吉哲教授的观点,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其行为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并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有效展开。换而言之,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来自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而一个能够增强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督促教师不断改进和反省教学方法和组织行为的决定因素即是一套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诚然,令人信服的评价结果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程度,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展开。反之,如果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却得到无法接纳和认同的评价结果,这不仅不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还可能致使教师个人效能感下降,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
  规范课堂教学评价对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因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由于某些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已经丧失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因此构建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之一。概括起来,成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具有支持教师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使用的评价技术全面、教师参与并理解评价等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是互动而非单向的,它建立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旨在发挥教师的潜能,帮助教师获得专业上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性的评价结果是形成性而非终结性的,它强调各评价方案之间和某一评价方案内部在促进教师发展这一点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有利于激励被评价者积极主动地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具体地说,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及其促进有效教学的积极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目的是为了考核教师,其评价结果通常是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考核及教学奖励工作等的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容易使教师产生恐惧心理,成为教师的压力而不是动力。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走出了评价目的功利化的误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真正实施者,教师的发展是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倡导发展性教师评价观,定位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所出现的问题,并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换而言之,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注重对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强调教师成长的评价理念无疑能促进教师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2.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教论教”。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教师从中心主导地位转变到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评价模式也因此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包括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等六个方面)为参照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体现出“以学论教”的评价理念。由此,新课程理念下评定课堂教学质量优秀与否的标准就应该观察该课堂是否符合了“好课”的标准,即从教师是否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等角度进行评定。“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从真正意义上反映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而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究,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3.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性教师评价在突出教师自评的同时,重视和发挥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作用,从而使教师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要实现有效地对教师(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的目的,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应形成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被评价者、评价者与评价细则设计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或探究活动。评价细则的设计者应当广泛听取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意见,不断规范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被评价者、评价者与评价细则设计者共同参与,一方面可以使评价工作更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增强被评价者对评价工作的信任度和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还能使评价者更了解评价内容和意义,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作为教学信息的反馈——矫正系统和有效教学监控的运行机制,课堂教学评价是必要的。课堂教学评价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其方法是否得当对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乃至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很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对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经做了大量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工作,但在很多环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协调和改进。我们希望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契机,获得综合、全面的反馈信息,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成长”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