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谈谈课堂的“空虚”艺术

作者:赵立英




  常听到有的老师从课堂出来后长嘘一口气:“累死了,好在讲完了!”或惋叹:“紧赶慢赶,还是没讲完!”这些老师,工作热情值得钦佩,但方式和效率值得怀疑。课堂毕竟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学生主体被忽略无论如何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摈弃那种表面的充实,追求简洁而高效,也就是说,我们倒要讲讲课堂的“空虚”。
  首先“空虚”并非空洞无物之意,也并非形式上的缩减授课时间。其次,只要树立大语文观念,从长远观点看,知识形成系统是不难的。此时的遗漏避免了此时的喧宾夺主,恰是为了彼时的强化,彼时的化宾为主。至于空出的时间不讲,不仅避免了学生听觉的疲倦,更重要的是还给学生思维、创造和表现的空间,正如算盘珠的空缺,必要的“空缺”才能产生效率。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授课内容,讲清重点,析透难点。在教学中要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大教学的跨度,增加单位教学的容量,避免重复劳动以达到课堂的“空虚”艺术。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得少费口舌,多动脑筋。首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程序进行精心设计,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例如,在教授鲁迅的小说《药》时,如果单纯认为其重要而四个部分平分课时,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就得不到突出,效果反而不好。但如果从单元教学目标出发,紧扣小说的三要素来设计教学环节,就会省时高效。第一部分“买药”,侧重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暗示,体会阴森、恐怖的氛围。点明社会小环境是革命者被杀害的刑场,大环境是清末,辛亥革命时期。群众的精神面貌怎样?现存疑。第二部分“吃药”可略过;第三部分“谈药”,侧重分析人物。人物分为三类:资产阶级革命者、愚昧麻木的群众、反动阶级的帮凶。这三类人物思想性格怎样?其中第二类可以联系上第一部分的存疑和第四部分的夏四奶奶上坟的心理状态。第四部分“上坟”抓住难点“花环”与“乌鸦”,结合鲁迅的思想,侧重分析主题。
  2.教法服从学法,着眼多数,兼顾两头。把握学生学习的具体特点,让差生跳起也能尝尝果子的味道,让优等生也不至于感到淡而无味。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一个度,一是要防止欠缺乏力、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高深不可攀,“听”而生畏;内容空泛、无从下手。二是要注意:问题太易,脱口能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问题太难,难以下手,则会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只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提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临界状态”。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尽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3.听说读写并重,强化练习,培养能力。很多专家都痛心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学生中未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却大有人在。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专心致志地去读书思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锻炼语感,在读中抓住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后,生与生交流,师生互动体会。利用范读、同位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体会,在朗读中入情入境,理解感悟,把自己融入到课文蕴含的感情之中。在理解中熟读成诵,充分发挥出了朗读在阅读理解教学中的综合功能。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情绪特别高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取得了好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和自言自语。课堂,是讲堂,也是学堂,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教师在课堂上预留“空白”,讲究“空虚”艺术,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会使课堂春意盎然,成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