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音乐节奏教学的探索

作者:陈 星




  音乐的三大要素是节奏、旋律与和声。它们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音乐。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是主题和激情;和声是音乐的色彩,它是渲染和修饰;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它是基础和动机。音乐,它乘着旋律的翅膀穿越倾听着的心灵,它用精巧的和声编织梦幻,它更以驿动的节奏展示自己的生命和存在。
  所以我们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就像没有韵脚就没有诗歌。音乐是岁月在歌唱,节奏是四季在轮回。节奏是音乐的起点和终结,是音乐之所以有机行进,有规律和韵律,有动感和趋势的根本原因。如果说音乐是河流,节奏则是堤岸。它限制音乐,使之不因自由而泛滥;它引导音乐,使之辗转往复终究百川归海。即如李斯特(F.Liszt)《爱之梦》中的华彩乐段,在自由的浪漫和即兴的沉醉之后,仍回归于有节制的抒情和有目的的咏叹。
  基于节奏本身对于音乐的这种重要性,我认为理解和掌握音乐的节奏,敏锐感受并正确区分不同节奏形式的特征表达能力和音乐性质,就成了提高音乐素养,获得良好乐感,发掘音乐潜质的关键和前提,是礼拜音乐女神缪斯(MUSE)的必由之路。因此,高等师范院校低年级音乐教学应该以节奏教学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旋律与和声教学,从而达到从基础深入核心,由概念通向技巧,从起因透视本质,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为此,我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分析经验和教训,总结教学效果和反馈,设计了以下的节奏训练课程。这些课程既包括单项素质练习,也含有综合技巧强化训练。同时,在实践中我还注意将趣味性和针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学习中获得提高。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训练课程的设计要尽量利用古今中外的名曲,这既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纯粹音乐美感,又增强音乐实例的说服力和课程的目的性,还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曲库,一举多得,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训练一 节拍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节拍是节奏的基本组成,它以最直接最简单也是最初步的方式限制音乐的特征,协调音乐的内涵。这种限制和协调是音乐艺术之所以区别于简单音响的根本原因,限制使主题明确,协调使音乐流畅。使用节拍表现音乐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现在风行于欧美的RAP(Rhythm And Poetry),其根本特征便是纯粹节拍性的说唱。RAP剔除了音乐中的其他一切因素,变成对节拍的顶礼膜拜,却因此保持了极强的动感和最简单意义下的乐感而成为时尚。
  掌握节拍的基本特征并不困难。众所周知,2/4拍子常带有行进性,3/4拍子适用于舞曲,4/4拍子抒情性较强等等。在教学中,我们不只是要在概念上对之强调和固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例在对比中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例如,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分别摘录属于这几种节拍形式的不同乐曲让学生试听。可是进一步,我们可以将同一首乐曲用不同的节拍来演奏,以达到更完美直接的对比效果。以舒曼(R.Schumann)的《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梦幻为例。这首乐曲深情舒缓,充满遐想,带着沉醉的忧伤,像是逝去的回忆,又是遥远的低语,是4/4拍子的典型作品。在为学生演绎它的本来境界之后,我又分别将它改写成2/4拍子和3/4拍子(改写成3/4拍子时尤其需要一定的技巧)加以演奏(有时可以有意识的夸张节拍特征以追求艺术效果上的明显差异,特别是在左手和弦的表达上)。学生这时候很容易察觉到改编成2/4拍子后乐曲流于生硬,散失了作品的幻想性和歌唱性;而3/4拍子的版本则更是轻佻肤浅,意趣全无,像是随意的调笑。但是,节拍的变化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有时也带来特殊的艺术效果,而教学的目的正是要传达这种乐感上的细微差异。例如勃拉姆斯(J.Bramhs)脍炙人口的《摇篮曲》,它甜美轻柔,如梦如诉,是笼罩母亲和幼儿的安祥和温情。这首3/4拍子的乐曲曾被理察德·克莱斯曼改编为6/8拍子的钢琴曲加以演奏,音乐显得更加平稳柔和,像是睡梦中天使的舞蹈,别有一番情趣。
  
  训练二 节奏训练
  
  节奏就是基于节拍的有机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对节拍的延续或中止,整合或分解,增强或减弱等等。如果说节拍是连绵的稻田,节奏就是风中的稻浪,是动对于静的升华,是韵律对于规则的诠释。节拍是理性,节奏是感知,节奏感的培养就是要在对节拍的处理中寻找音乐感觉。为达到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以下的专门训练:
  1.相同节拍,相异节奏的训练。例如,同是2/4拍子,进行曲和波儿卡舞曲的趣味便大相径庭。前者端庄稳健,节奏分明,是振奋人心的行进,不可干扰的固执。即使是进行曲中轻松的舞曲乐段也略显严肃,是有节制的舞蹈,例如约翰·施特劳斯著名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然而波儿卡舞曲则欢快轻盈得多,有如精灵在月光下的嘻戏,其跳动的感觉像稍纵即逝的光彩。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波儿卡乐句的起音大都在第二拍的后半拍,然后迅速地跳到后一小节的重音节拍上,这样便打破了2/4拍子的固有轻重规律和节拍行进,达到轻佻谐谑的美感。施特劳斯的《闲聊波尔卡》便是典范。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阐述这些观念,并在大量的相关乐曲欣赏和讲解中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培养学生对节奏感的自然反应。
  2.节奏感的单纯训练。节奏不只是稳定音乐的要素,更是把握音乐的运动趋势的能力,是决定音乐属性,提示音乐主题,完善音乐构思,增强音乐表现的根本保证,是音乐构成的框架,是音乐发展的动因。一首乐曲的特殊节奏抽象地概括这首乐曲,能使听众在丰富的联想中还原作品。典型的例子如贝多芬(J.Beethoven)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其独特的节奏本身就揭示了音乐的内涵。假设我们删去它的旋律部分只用单音来模拟乐曲并忠实再现其原有节奏,我们仍然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作品汹涌的激情和不可遏止的动力。该乐章前五小节的节奏简捷、鲜明而强烈,是和着心跳的撞击并延续,是突如其来的震撼。这之后的十八小节是在前二小节四个音符基础上的不断重复滚动和升级,其步调越来越明确,力度越来越激越,节奏越来越高昂,构造出力与势的恢宏织体。节奏在该乐曲所营造的音乐氛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又比如门德尔松(F.Mendelssohn)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的开始片段,其细碎的节奏明显地暗示着轻盈快捷,踩着落叶的脚步,传神地表达了睡梦里的丛林和奔跑中的精灵。在训练中,我就选取诸如此类的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作品,删去旋律部分,用单音再现其节奏,并注意尽可能地体现原作品的强弱、断句和起伏,来让学生理解、分析作品的感情色彩和音乐内涵,加以提示和讲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直觉。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原作,以比较、验证并强化单纯从节奏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来达到培养节奏感的教学目的。
  
  训练三 自由节奏的表现力
  
  一切音乐都是在对比中产生美感。这些对比包括音色、节奏、和弦、力度、速度对比等等。在稳定节奏下加入自由节奏所产生的对比效果往往意趣盎然。这在钢琴作品和协奏曲的华采乐段中比较常见。例如萧邦(F.Chopin)的《降E大调夜曲》作品第9号第2首,该乐曲几次使用三连音,五连音,八连音来达到极其华丽优雅的艺术效果。尤其是,许多钢琴演奏家在即性表演时更是加以有节制的夸张,使得乐曲更加韵味悠长,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需要指出的是,自由节奏并不意味着没有节奏,而是指打破常规特殊地划分节拍和对节奏的夸张性的强调或忽略,缩短或延长。在教学中,我便让学生多听这样的实例,使他们获得对自由节奏表现力的感性认识。
  
  训练四 节奏的还原,音乐的再现
  
  节奏和旋律是密不可分的。旋律因为节奏而疏密有致,缓急交加。没有节奏,旋律就成为音符无序的堆积,就像没有标点和断句的文章一样艰涩零乱。正因如此,从旋律的纯粹音符序列还原节奏和音乐的训练才显得格外困难却用意深远。这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培养他们的音乐感觉,还强调了节奏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我摘取一些乐曲的主题乐段,去掉节拍划分只保留音符序列,然后提示原曲的感情色彩和主题思想,让学生尽可能地恢复原作品。其结果是达到对音乐再创作和对节奏再理解的双重教学目的。简单的例子如奥芬巴赫(J.Offenbach)的《船歌》,该乐曲明快悠扬,轻波荡漾,是浆声在静谧的月夜下的回响,是岸边的柔光在水中流淌,是带着醉人的温情的舞蹈。我摘取其中第3至22小节的音符序列,并相应提示这断乐思的情绪。不少学生都使用3/4拍子找到相应的节奏成功地还原了作品。
  节奏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既要通过严格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认知,又要以新颖多变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求知欲,更要以此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和才能提供不可或缺的准备。节奏教学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热情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勇于探索,在探索中勤于创新,在创新中追求技术上的自我完善。独特完美的节奏教学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合,是爱心、耐心、信心和责任心的共振。以上所总结的这些训练提供的只是手段,勤勤恳恳地备课,兢兢业业地施教,详详细细地总结才是提高教学质量,发掘音乐潜能的最佳途径。音乐的教和学就像是一首复调作品,两个声部的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和同步支持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完美境界,也应是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最终目标。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