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策略

作者:路海萍




  人的活动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激发人行动的内部力量,而目的乃是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在头脑中的反映。动机就是一个人需要、愿望的体现,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一旦产生,个体的行动就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一定程度的兴趣、良好的注意和持久顽强的意志努力。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分析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由于实际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复杂,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也纷繁多样,因而,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动机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是直接相关的,它总是反映一定社会和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社会的要求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家庭和学校提出来的。不同的家庭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直接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同时,一个国家对科学文化的要求,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都会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下,学生原来已初步形成的正确动机可以得到巩固、深化,原来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则得到改造、提高和发展。
  
  2.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学习动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在学龄初期,学生的学习更多的受直接兴趣的影响,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教师与父母的具体要求和评价等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到了少年期,由于学习内容的丰富和日益深化,学生的兴趣也就更加多样化,对学习的推动作用也就更强,另一方面,这时期许多学生加入了少先队组织,队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常常成为学习中的强大动力。到了青年初期,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就更富有社会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和世界观的逐渐形成,学生更自觉地意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更服从于未来参加社会工作的要求,这时,人生目标、明确的职业志向和抱负成了学习的强大动力。
  
  3.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力的特征和个性特点,在学习动机的形成中有一定影响
  学习的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其学习动机的稳固性和持久性。有的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有的学生具有专门的兴趣,广泛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各方面学习都较易引起学习动机,使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专门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对某方面的学习产生稳定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能够深入持久。因而,教师应注意适当地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学习内容流于肤浅和片面,一般说来,先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再在此基础上培养专门的学习兴趣更好。
  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学习动机的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有很大影响。意志坚强的学生,能以顽强坚毅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直到最后胜利;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在学习过程中显得信心不足,畏缩不前或放弃学习的要求。
  此外,学生的性格、气质类型以及智力发展水平,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也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学习动机的激励策略
  
  1.“设置目标”激励
  目标是指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通过设置各学科的学习目标和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提出明确的规定,利用外在的引力,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指出,激励水平的高低受人们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影响。学生明确了目标,若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越大,那么目标所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就越强烈,因此,在给学生定目标时,必须因人而异,注意适度。切忌可望不可及的目标,目标太高,经过努力仍达不到,学生易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目标太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得到,则失去激励作用。一个目标如果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其效价就会高,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取得了成果,就会不断激发其学习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励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将学生的认识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激励作用。例如在讲解某一定理之前,先做实验,接着提问题,使学生感到既有趣又难以回答,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而集中,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如同我国章回小说每到故事发展到高潮,作者往往来个急刹车,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告一段落,使人产生欲罢不能的悬念心理,促使人积极思维。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问题要有针对性和高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3.“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
  皮格马利翁是位古希腊神话中的国王,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一帧少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后来,他的热望终于使象牙少女变为真人,两人结为夫妇。在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效应”,教师若对学生存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就会影响学生的言行,被期望学生的表现反过来又影响教师,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期望的实现。
  我们常说,教师在教育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就是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倾注情感,如赞许的点头、肯定的眼光、令人喜悦的手势等,教师对学生的热切期望和信任,就会像“随风潜入夜”的“好雨”一样,默默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如此日积月累,良性循环,必然导致学生良好的发展。相反若教师只注意学生坏的一面而看不到好的一面,学生就容易在教师的影响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加深教师对这个学生的片面认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平等公正对待每个学生,给他们应有的发展空间,学生最终会在教师的期望影响下成为一个个“活起来”的“雕像”。
  
  4.“奖罚评价”激励
  奖励与惩罚是属于外加的激励手段,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或有过失时,学校与教师采取的最普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就是奖励、表扬或惩罚、批评,这种奖罚手段反过来会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行为表现,促使这些行为继续保持下去或加以改进。
  奖罚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使用得当,可以使好学生更上一层楼,差生消除自卑心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若使用不当,则会产生副作用。奖励若用之不当,则可能导致学生将主要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着重奖励、过分的夸奖有助于滋生学生骄傲自大的倾向;惩罚使用不当,往往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特别是过分的惩罚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对学习的厌恶、拒绝甚至憎恨。因而在教学中要讲究奖罚的方法,适当地把鼓励和批评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成绩和进步,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5.“学习竞赛”激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把个人的单独情况下的作业与他在群体中的作业相比,其效果是不同的,群体对个人的作业起一种促进作用。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在群体活动中,个人的成就动机易被唤起,希望自己做得比其他人更好些,从而获得群体成员的较高评价,满足自己的自豪感。因此,学习竞赛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争取优良成绩的手段之一,在竞赛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更高涨,学习效果一般都有很大的提高。
  虽然学习竞赛有激励作用,但竞赛的结果可能是少数人获胜,而多数人失败,获胜的自然感到高兴而学有趣味,但失败的则可能灰心丧气。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按能力分组竞赛,增加竞赛个人的可比性,从而使大家都有获胜的可能,以此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要结合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竞赛是为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避免出现嫉妒或不友好的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章志光.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