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中学数学教材在试行中的问题分析

作者:刘 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广,在教师、家长、学生中都引起很大的反响。该标准的实验稿是2001年9月在全国第一批38个国家实验区进行实验,所参与学生起始人数达20万。到2004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正是由于推广面的增加,涉及各个地域、不同民族、级别和条件的中、小学,且这次课改,无论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及管理体系各个方面都做了彻底的改革,打破了整个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力度之大是建国后任何一次改革所不及的,这也是试行后引发许多争议的源头。这里有必要提建国后我国的几次有关初中数学课程的几次改革。建国后我国初中数学课程大纲经历了两个时期、五个阶段。第一时期(1950~1990),分为三个阶段:1950~1966为第一阶段;1966~1977为第二阶段;1977~1990为第三阶段。第二时期(1990~2000),分为两个阶段:1986~1994为第一阶段;1994~2000年为第二阶段。其中阶段是以大纲的处审、试用和修订来划分的。每个时期大纲的制定都是为了配合课改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以“精简、增加、渗透”六字方针为原则进行调整。
  笔者对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市所辖五县六区,200名不同年龄、教龄、职称、职位的普通中学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以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发现课改在实现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首先反映在课改要进行大面积推广,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仓促。特别是师资未达到标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教师对这次课改的认识不够深刻。座谈中部分教师接触教材以前认为和以往一样,课改只是内容的增、减,培训时又没有教材,所以本身的理解深度不够。以至于仓促使用中出现备课、教学脱节,跨学科知识贫乏。教材的整个体系认识模糊,导致部分教师拿到新教材后使用生疏,从而导致继续使用旧教材的现象出现。在访谈中也反映出:大部分教师“认为缺乏对新课程教学的理解,因此不能与学生达成共识,完成教学”、“特别希望有关部门加强指导”、“教师需要科学的培训和管理”,等等呼声。
  
  2.要进行课改,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够。这主要表现在普通中学的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接触新的教学信息几乎很少。而教师本人在传统的数学模式下学习、执教,许多方法已是根深蒂固,一旦打破固有模式,教师首先就很难适应。其次便是知识的老化,对于像统计知识初步、三视图及数学建模等知识许多老教师本身就很生疏,又跨学科联系太少,导致教学中知识严重脱节。在我们调查的教师中有39%的认为新教材使用中最缺少的,是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35%的教师认为是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加之新教材的到达和教学是同步的,所以在调查中有36%的教师认为影响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是时间不够。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材不适应的话,教师首先就成为改革的阻力。
  
  二、普通山区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师资缺乏的山村中学,新课程的实行很困难。在对教师所带班级和年级课程调查中,有49%的教师带三个班的课,其中14%的跨年级带课。而且这样的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上,尤其有些小学班级人数70~80人的很普遍。正如甘肃靖远县大芦乡五营小学校长所言:“我认为新课改比较适合小班化的教学,一个班20~30名学生,教师上课就可以调动学生,控制局面。但像我们这些乡村学校,很少有底于40~50人的班。通常都是70~80人,甚至100人挤在一间教室上课,做到上下互动就很困难,一对一教学更不可能”。
  
  2.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手段的变化,要注重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随时抽取播出,可以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互联网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表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在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的多样性方面,信息技术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大多数农村学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一是没有教学设备;二是部分学校虽配有微机室、演播室,可是没有教师,无法启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有20%的从来没有接触过投影仪、电子演播室这样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且农村中学基本上都没有互联网。
  
  三、没有一个能达成共识的评价准则。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使教师、家长、学生甚至学校感到困惑和压力的是评价方法。需要一套明确的、完整的评价细则出现。
  
  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甚至学校的管理都是争议的焦点。有人说“课改后只要不考试,就没问题,一考就露真容了,学生什么都不会!”这里就要以什么标准来考,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我们对课改后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做了调查,数据显示如下:
  
  即不同的人对课改后的评价标准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教师、学生和家长一时也无法达成共识,容易导致矛盾。
  在美国的数学“标准运动”中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和评价标准是同步的。1989年发布《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后,又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发布了《数学教学职业化标准》和《学校数学评价标准》。1998年10月,NCTM(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在因特网上发布了长达334页的《学校数学的原则与标准(讨论稿)》。可见评价标准的同步出现,对课程改革是多么重要。在课标中虽然给出了每一部分的评价建议,和教材一样把评价标准给了地方。由于教材和评价体系不同步,引来的弊端首先表现在:教师不知如何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因为在座谈中,许多老师提出:“新教材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可是考试成绩上不去”。其次教师更感困惑的是,自己的教学如何得到认可和肯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里还得提到家长,在我们所调查的数据中,有39%的家长对课改有些担心;36%的家长认为很担心;17%的人基本支持;8%的人很支持;还有3%的家长不知道课改。家长的支持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在调查课改遇到的困难时,26%的教师首先认为是学生不适应,其次有24%的教师认为是家长不支持,只有19%的人认为缺少课程资源。所以从这一点讲,教师和家长的困惑不解决,将会成为课改的阻力。在调查中部分老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即用的是新教材,讲的是旧内容;或者新旧教材同时上;甚至有些家长干脆给孩子补习旧教材。而且许多人还是用以前的标准来来衡量现在的教学,在新、旧交替中势必产生阻力。又目标不统一会导致教师、学生甚至和家长之间的不同步,近而产生矛盾,影响改革。所以如果有一份明确的、多级的评价体系,使我们不要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那么学校、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用怎样的成绩来衡量结果,就会达成共识。
  总之,正如张奠宙教授10年前所思:“未来公民的素质,自然应包括金融意识、市场意识等社会生存和立足的本领,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否跟了上去?中学教育是否涉及利息计算、分期付款、利润筹划、图表识别、数据处理、有奖销售的现实生活?”所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必要。既然是改革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只是对试用阶段,在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一陈述,希望为课改的顺利进行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 曹一鸣.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及其争鸣问题.数学通报.2005(3).
  [2] 蔡上鹤.建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和启示.数学通报.2005(3).
  [3] 谷丹.关于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的一些感想.数学通报.2005(3).
  [4] 李建华.TIMSS2003与美国数学课程评价.数学通报.2005(3).
  [5] 张奠宙.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2).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