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现代社会的特点与教师行为的转变

作者:刘兆宇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正由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主体性。这一现象和信息的发达,以及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特点。现代社会的这些特点必将引起客观的教育需求,进而引起教师教育的变革。这是社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必然反映,也是人类生活方式主体化提出的要求,更是信息时代教师工作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一、主体时代对教师行为的要求
  
  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失去主导地位的时候,人们的生存就不再依赖祖业的继承了,自主的倾向就表现出来。市场经济中生产方式的多样性为个体的经济独立和行动自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人们通过科学和技术,不仅摆脱了神的思想控制,也摆脱了专制制度对人身的束缚,从而成为自主的个体。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的时代就是主体的时代。
  在当今社会里,主体对生活质量的无尽追求,导致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工作效率的提高,造成了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忙碌,使得个体无暇关注他人的存在和发展,自己也很少得到来自他人的诸多帮助,这样,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处理。另一方面,由于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尊重别人的选择,家庭的教养和学校的教育也开始民主化,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就回归到个体手中。
  事实上,即使是出于关怀,任何人也不可能代替个体的思考与决策,因为个体生活中的交往、就业、恋爱、婚姻、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子女教育问题都要靠自己来解决。在当今,工作效率的提高使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可能和必然,因而就有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和时间。如果不交往,就违背了人的社会性,形成自闭;如果与人交往,就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因而,人际交往问题不仅困扰着未成年人,也困扰着成人。同时,市场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产生了择业的困惑和职业焦虑。至于恋爱、婚姻、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个体不但会与其他人的意见产生冲突,就是自己在选择时也会有矛盾的想法。这些问题不可能有固定的答案,家长不可能把所有的处世方式都教给孩子,更不可能像封建家长一样监护孩子到成年,甚至中年,所有的问题必须通过当事人的主动思考和研究来解决,因为只有个体本人才最了解自己。如此一来,教师的传统说教在这些问题面前也无能为力。可以说,在主体时代,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主体性社会文化。既然个体不可能永远依靠父母、师长、领导或组织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不可能凭借积累的感性经验,独立地应对人生历程当中的诸多问题,时代毕竟在变,而且变得越来越快,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那么,只有让个体学会思考,学会勇于解决问题,学会善于研究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因此,主体时代需要能够承担这一任务的创新型教育,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勇气和信心,使学生掌握问题研究的方法。所以,研究方法的启发与训练是主体时代个体生活对教师行为的要求。
  
  二、信息时代对教师行为的要求
  
  当今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已经牢牢地和信息结合在一起了。无论是简单的生存和休闲,还是创业与发展,信息的获得、分析、研究和重组,都显得相当重要。
  在信息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很容易从互联网和图书馆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这样一来,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已经没有太大的存在价值了。即使是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人们也可以借助电脑学习软件来完成。信息和媒体为个体的主动学习创造了太多的方便,在知识的垄断已经解除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书籍或电子书籍,都可以学习,很容易实现信息量的对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行为,因为这种方式不仅会压抑个性,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还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惰性,等待教师讲授、奉送知识,形成对他人的依赖。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习惯于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那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他们事先粗略知道书的内容,就会觉得索然寡味。事实上,有些学生已经觉得老师把自己当傻瓜了。
  但是,即使在信息极为发达的今天,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信息表达形式,人们得到的信息只能是一种不完全的信息,至少在过程上不能完整再现事情的经过。对于研究者来说,他们用著作和论文的形式只能表达研究的结果,并不能表达或充分表达他们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所以,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个体接受的往往是结论。人们不可能通过书籍和文章透视出作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不可能感受研究的过程,所以,再多的信息也不能对读者产生研究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影响。人们靠着经验的积累去研究问题,也不可能出现高效率的研究行为,并取得研究成果。因而,虽说人人可以学习,但是,要通过大众传媒学到探究事物的精神和方法却非易事。如此说来,个体还是需要教师传授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即传统上所谓的“点金术”,也就是说,在信息社会里,教师行为的实质应该转向研究方法与研究意识的启迪。
  
  三、知识经济对教师行为的要求
  
  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言,除了太阳恩赐的阳光之外,不存在任何可以无限开发的自然资源。从社会生产的角度讲,矿产资源基本上都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掠夺自然矿藏的生产迟早都会走到穷途末路,取而代之的必然是生态经济。人类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才能深入开展生态型生产,而人类的智慧集中体现在知识的创新上,所以,新的生产主要依赖知识的创新。知识经济必然要求生产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科技含量。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还是新型产业的不断涌现,都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必然会促进教师行为由知识传授向知识创新转变,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是传统的知识型师资所能培养出来的。在传统教育里,教师以知识讲授为主要的工作方式,遵循知识至上的教育价值观,相应地就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把知识的记忆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然而,知识是永远也记不完的,也是永远讲不完的。尤其是信息时代到来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知识创新的研究队伍和传播机构。所谓知识爆炸,描述的就是这种社会分工引发的知识繁荣,这种局面使传统的讲授无可奈何。在后果上,知识至上的教学价值观忽视探究知识的方法,其恶果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泯灭,根本不能应对知识经济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建国以来,我国每年培养的人才数以万计,高校扩招以后,更可谓人才济济,但从来没有诺贝尔奖项获得者,这个现象固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教育过程中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通过教师的创新示范,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熏陶和创新方法训练。然而,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前,教师必须率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懂得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其实,创新的方法就是研究。教师自己研究问题,并带领学生研究问题,可以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把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正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好准备。教师教育就要改变过去单纯重视知识的师训方法,转而注重研究方法的传授,研究意识的熏陶和研究行为的训练,最终实现创新型师资的教师教育目标。
  很多人都记得韩愈在《师说》里的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至今还为不少人所称道,说明了人们仍然认同传统上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创新性的行为方式必将为世人所认同。当然,强调教师行为方式的转型,并不是说不要知识,教师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仍然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