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论教师理想人格的魅力

作者:张 闻




  人格魅力的内涵是极其丰富、深邃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自身的人格教育对学生人格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潜移默化的。人格的内涵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在21世纪,塑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教师理想人格是有必要的。
  
  一、教师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1.内涵
  “教师理想人格”指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认知方式、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质的融合体。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因为教育的技术手段再先进也不过是教育的媒介,物质工具无论如何灵巧也不能代替教师去教育学生,教师要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学识和言行,以自身品德的、人格的、形象的精神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自己的教育对象。当今的教学应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是指导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取他所要学习的一切。教师在教给学生一项知识、能力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与能力本身,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怎样去学习这一切,培养他们正确的做事、做人的态度。
  
  2.构成要素
  (1)工作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忠于职守、认真钻研业务、严谨治学、甘于奉献、不断创新,他就得到别人的较高评价,相反对自己的职业不感兴趣,对教育对象索然无味,那么,他的价值就会被低估,这种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又会返过来进一步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其态度,以致强化或改变其行为方式。
  (2)知识经验。知识是教师工作的依据。完整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是影响教师威信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知识结构大致说来包括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因素。能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个性心理特征。从能力的结构上看,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它们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及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并影响着教师的人格魅力。
  (4)品行因素。品行是影响人格魅力的稳定因素。健全、良好的品质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风范,是教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5)气质、性格因素。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速度、强度和灵活性等动态方面特点的综合表现,教师的气质能渲染出其人格的独特色彩。
  (6)意志品质。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意向的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是提高自己和顺利进行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意志品质。
  
  二、教师理想人格具有多元化的人格教育价值特征
  
  1.人格榜样教育价值
  在实施人格教育中,比较有效的办法是示范人格模式的灌输,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教育手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学生最易接近、也最直接的榜样范例,最能启发和诱导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懂知识文化的人,时常以一个榜样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人。对此,卢梭曾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2.心灵感应教育价值
  具有理想人格的教师对学生了如指掌,有理想人格的教师的教育意境是为了达到“不教”而教。人生的许多哲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言不尽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
  
  3.人格互补教育价值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受教育者在人格成熟、发展过程中,在接受教师理想人格影响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教育者自身理想人格的完善,这“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的人格教育方式,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4.人格辐射传承教育价值
  “桃李满天下”是人类对教师所培育出的学生走向四方最真实的写照。人类社会的构成也就是由一代一代的“桃李”所组成。这样,教师自身人格教育的价值就会慢慢扩展、辐射整个人类社会,对国民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对国家的兴旺、民族腾飞具有深远的意义。
  
  5.激励教育价值
  教师那种高昂的理想精神、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成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鼓舞学生好学进取、发奋拓进的无声召唤。而学生受教师崇高的理想和敬业精神的深深激励,并转化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就能长葆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奋进状态,从而形成外在行为与心灵渴求合二为一的“内部学习”。
  
  三、重建新世纪教师理想人格
  
  人格教育的内容是有时代性的。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笔者认为除“威而不令”、“严而不死”、“亲而不猥”、“活而不散”、“博而不骄”、“新而不怪”、“雅而不俗”、“刚而不犟”、“愤而不私”这十条外,教师理想人格最为重要的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以及自我意识中的反省。反省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心理能力,是人格发展中的内在机制。
  
  1.要注意发挥教师人格在师生交往中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谈到教师人格,人们往往只重视榜样或示范的力量。笔者认为: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来影响学生,只是一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只能发挥教师人格的一部分或小部分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人格的作用,使这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呢?唯有且只有通过交往来实现,通过交往使教师内在的人格魅力转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教育过程的实质就在于促进和实现人的社会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形成社会观念、选择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必要的交往规范,运用一定的交往媒体,改进交往方式,提高交往能力,使其内在的人格力量得以充分地发挥,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交往环境中逐步形成健康、完整、崇高的人格品质。
  
  2.重视师生交往过程的情感因素
  马斯洛认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安全需要之后,继而产生一种爱和归属的需要。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人是不能离开集体环境的,在集体中人既需要别人爱自己,又需要自己爱别人。师生交往中,教师情感投入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的情感投入又成为促进教师情感的催化剂。师生以各自的情感为直接交往的媒介和手段,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并相互进入各自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理性的升华。这是我们应追求并努力实现的目标。
  
  3.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
  教师权威的来源,一是教育结构赋予教师的权力;二是教师基于个人的素养与表现在学生中获得的威信。前者是外在的权威,是每个教师都可能有的权威;后者是内在的权威,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得到的权威。在古代那种师生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中,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建立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的教育,只有教师的权威,学生只能顺从。现代教育的情境同古代相比,学生观远比古代开明,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的知识大为增加,视野大为开阔。加之,从个别教学转变为集体教学,教育对象大为增加。在此情境下,只有转换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促进者。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主体,淡化权威意识,才是现代教师的最佳选择。
  总之,教师理想人格的魅力是感染力、影响力、号召力等之总和,对学生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会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所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