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模式及实践

作者:单伟红




  一、绪言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英语教学应该是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的全面素质教育,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全球意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驾驭一门外语,要成功地进行交际,说话者除了要有必要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听说能力之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对方的文化背景,才能使用合适的语言进行交际。
  英语的素质包括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对外文化鉴赏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经列入能力的具体内容(听、说、读、写)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
  
  二、在英语教学中为什么要强化跨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用语言来记录和评价客观事物,语言的应用无不受到文化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跨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反之,学生会因语义、语用及思维习惯和文化习惯的差异在交际中出现失误与不得体。例如圣诞节来了,学生给外籍教师送去了一份包装精美的礼物,外籍教师兴奋地问“can I open it now”? 学生却不好意思地摇摇头,“No.It's only a cheap present.”把外籍教师弄得十分尴尬。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懂中外文化差异所致。他这样说是符合我们中国人谦虚的习惯,礼物不当面打开是对别人的尊重。事实上,外国人收到礼物时,习惯于当面打开,连声叫好并表示感谢。沃尔夫森(N. Wolfson) 认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在讲英语时所出现的语音或语法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文化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又例如:
  A:Thank you for spending the whole morning with me in the library. (你花了一上午时间陪我参观图书馆和办理手续,太感谢了。)
  B:It is my responsibility. I'm your co-teacher.(不用谢,这是我的责任,而且我是你的合作教师。)外宾出于礼貌和真心而说Thank you.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中方的答话It is my responsibility却只是符合汉语语言环境的言语行为,是一种谦逊的回答。外宾则理解为:不用谢,我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外宾期待的回答应该是It is my pleasure. 很明显,他们的交际没有成功。因为双方文化背景相异,价值观念不同,对话语的理解也就不同,结果未能正确判断其话语的目的而犯了“文化错误”,导致交际失误。
  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所以说,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的模式
  
  教师要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上,提高自己语言素质的同时提高文化素质,自己本身就要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有一定的了解,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要向学生解释这些差异,即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而且还要用英语文化模式来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文化意识或跨文化意识。其教学模式要把握住两点。
  1.由浅入深
  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认知水平也需不断提高,所以,文化内容的融入也只能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因而在起始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经常出现语用错误。因此,在入门阶段,应着重介绍简单的词语文化因素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因素。
  2.合适性
  合适性原则要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数量适度。它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这些都是在基础阶段应掌握的。但教这些用语不宜单纯用对等的中文“理解”和“模仿”,要说明其语用及文化内涵。此外,早期阶段不宜一节课灌输过多,影响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先由感性认识着手,教导学生认识现象,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再专门讲解,同时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最后再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认识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反馈给教师后再进行矫正和提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讲述文化教学的内容,介绍中英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如:介绍并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对别人的赞扬、请求做出恰当的反应,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等。
  
  四、教学实践中渗入跨文化交际的具体做法
  
  1.日常用语方面
  包括称谓、介绍、寒暄、告别、祝贺及禁忌语等,体现出两种文化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如在问候语方面,东西方文化差异也是相当明显的,中国人见面常用的寒喧语“你去买东西呀?吃饭了吗?你女儿多大了?你一个月挣多少钱?”等在外国人看来全是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他们一般是不愿意甚至反感回答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谦虚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常见,但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应注意不能用自我贬抑和否定的方式来回应对方的赞美,在收到礼物时要当面打开并表示感谢,接受服务时要多用感谢的话等;另外,外国人看来,有些问题纯粹是私人问题,包括个人年龄、体重、薪金、财产价值、宗教信仰、私生活等。这就是交际中的禁忌语,我们最好尊重他们的习惯,避而不谈。
  2.通过阶段性专题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
  阶段性专题介绍是立足于课堂外,通过专题讲解、请外籍教师介绍、搞活动、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较系统地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培养。我们选择的题目有:颜色用法差异、动物寓意的差异、体态语言的差别、圣诞专题晚会、英美谚语专讲、禁忌语专讲等。每次专题讲座前,可先请学生课前准备,根据主题选择分组回答问题、智力题抢答、小品演出、找错误、看原版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3.积极利用课外时间
  学习和掌握英语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积极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学家所说:“Tell me,I will forget. Show me,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所以,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学生自己查找信息获取文化知识,通过讨论使他们了解各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不仅获得了语言文化知识,还增强了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