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数学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作者:王航舟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是指导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有长期性、全面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方针。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与实施,就是贯彻“三个面向”的具体体现,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解,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素质教育是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教育。数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但是,目前数学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实施素质教育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则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这些特点,就必须去吸引每一位学生,去适应每一位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必须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育素质化,确保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认为,适应学校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认知、技能、情感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课堂教学目的要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协调等方面考虑,突出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指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德育、美育等的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即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发挥德育、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主体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主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只有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才能主动地发展。主体性原则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从而逐步向高中阶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构建、自我完善等方面过渡。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数学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力成长,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内部系统发展上,即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等方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实施素质教育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中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自学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还是从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应当注重落实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入手,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模式,真正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具体教学中,学生自己能看懂、学会的教材内容,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布置练习或作业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地探索解题思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
  数学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其主要意义更在于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增强反应能力。为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模式的识别,更需要体验建立数学模型的一些必要的思维过程。然而,在目前实际教学中采取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或把数学思维活动仅仅看做形式逻辑思维,却恰恰表现为忽视或压抑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备课中应当就具体内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程序的设计,课堂上才能充分展现数学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当然,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教师思维过程的展现,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3.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从思维活动总体规律的角度考察,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其中直觉思维是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它的主要特征是能在一瞬间迅速解决问题,其基本形式是直觉与灵感。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逻辑思维能力确定为三大能力之一,因而数学的学习极大地推动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教学过程中也就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然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着潜在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重视而重要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
  
  1.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耐挫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推论来证明对象内部规律的真实性,以精密的数学语言准确对其进行描述的科学。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意志坚强的学生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意志薄弱的学生常常缺乏信心,半途而废。因此,通过数学教学进程,可以诱发学生对数学孜孜不倦地追求,使其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产生对数学持久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脚踏实地、耐心细致、沉着冷静、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果断机智、思维缜密等优良品格和实事求是、有条不紊、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从而有助于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培育功能。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耐挫能力和吃苦精神,才能在求职与创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2.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教育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21世纪这一崭新的时代不仅要求人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更要求人们有生存、学习、创造的能力,而且必须具备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心理素质、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通过讲课也能达到学生对该章节的内容理解深刻之目的,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之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3.培养良好的实践意识,增强数学应用性教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数学教育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形象直观的背景,突出数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的指导,加强范例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科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念的更新才是使之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