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对语文教学法与微格教学相结合的几点认识

作者:谢达生




  语文教学法(下称语教法)是师范性课程中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教学有一定难度,尤其在体现实践性方面。把“语教法”与“微格教学”相结合,可以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关于“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经过多次试验以后确认下来的一种简化了的小型教学练习,是一种有效的用以训练师范生及教师的方法。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组给其所下的定义是:“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是建立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二、“语教法”与“微格教学”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把“语教法”与“微格教学”相结合,其意义就在于可以把理论学习和理论实践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学习什么类型的教学理论,就结合该种类型的理论进行“微格训练”。用“微格教学”训练体现“语教法”的实践性特点,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受训者轮流扮演角色,既当“教师”又当“学生”,讲课要用理论,评课也要用理论,这就是对理论的实践,它对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对“语教法”与“微格教学”训练相结合的几点认识
  
  1.“语教法”与“微格教学”相结合,是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把“语教法”与“微格教学”相结合,其目的有二:一是解决学习与运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克服实践的盲目性;二是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能力。“语教法”与培养教学能力、形成教学技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师范生,如何把学得的教育理论转化成能力,形成教学技能,是一个很重要的训练内容,而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语教法”与“微格教学”相结合,融学与用、理论与实践、培养能力于一体,恰好就是落实“实践性”的最有效途径。
  2.“语教法”与“微格教学”训练相结合,可以改变“语教法”的教学现状
  在近几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了解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用学得的理论去指导实践这回事,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有部分同学抱怨说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一点都没用。这种学与用相脱节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曾经对四个班197名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有119位学生(占60%)承认自己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没有自觉地运用教学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认为学习理论和运用理论相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
  衡量理论学习懂不懂的问题,主要看学习理论以后懂不懂得运用,怎样运用,运用的效果怎么样。“微格教学”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因而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践更加有序,更符合规律,也更加有效;第二,通过实践获得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三,学用结合,使理论有机地转化为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训练不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把“微格教学”与“语教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改变学习与运用相脱节的现状,原因有两个:首先,受训者在准备教案时,必须按照学过的理论要求选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程序,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其次,扮演学生角色听讲的同学,则必须用理论去评价受训者的教学过程。这样,就有了一个共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任务,弥补了“语教法”教学实践性不足的问题。这种结合,注重了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把原本比较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可感的可操作的内容,明显地改变了“语教法”的教学现状。
  3.“语教法”与“微格教学”相结合,可以检查师范生对现行语文教材的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与使用,跟教学效果有直接联系。正确理解应该包括:第一,教材的内容;第二,教材的编写意图;第三,训练的步骤。正确使用应该包括:第一,贯彻教材所包含的教学思想;第二,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第三,进行相应的读写结合的训练;第四,形成相关的读写能力。以单元教学为例,首先,要明确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体现在每篇课文的哪一部分上。其次,要明确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个重点也是一篇课文或一个课时中读写训练的结合点,并把这个结合点落实到教学的过程中,以读带练,以练促写,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读写能力。
  在“微格教学”的训练中,受训者必须使用教材作为其教学的内容,这就为受训者理解、使用教材并检验其使用是否得当提供了机会。他们可以从自己的使用,也可以从别人的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同时,也为教师检查辅导受训者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在训练中发现受训者使用教材的不足之处,还可以适当地辅导受训者怎样科学地理解教材,怎样使用才比较符合教学实际,等等。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受训者提高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4.“语教法”与“微格教学”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微格教学”训练中,有两种角色:学生和老师。学生角色要求从教师角色的扮演中,观摩语文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以及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设计等等,并从这种训练中认识课堂教学,从中获得感性认识,为教学技能的训练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角色的扮演者则要通过自己的实践,从训练中体味到什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包含哪些因素。这种训练,虽然只是一个模拟的课堂、一个教学的片段,但是在这个片段中,却几乎包含了真实课堂里一节完整课所应该包含的各种环节。这对于即将参加教育实习的师范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难得的训练。在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88%的同学认为这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语教法”与“微格教学”相结合,至少可以培养受训者的以下几种基本功:
  (1)钻研教材的能力。受训者训练前,必须自己选定内容,并对该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这个研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单元的整体出发,看看该内容属于哪一个单元,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教学的过程如何结合这个训练重点进行。二是从一篇课文的整体出发,看看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处在课文的什么位置上,它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起什么作用,结合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课文的内容,该片段教学所选内容的结合点在什么地方,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等等。
  (2)编写教案的能力。在研究吃透教材以后,受训者还须编写出一个片段教学的教案,包括教学的目的要求、重难点、教具的准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设计,根据训练的结合点应该结合些什么、怎样结合,等等。在教学步骤的设计中,还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如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主动性自觉性程度,并以此作为依据来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步骤的设计,来确定讲课的程度。师范生初始上讲台,在编写教案时,容易忽略了自己的教学对象,脱离了教学的实际去设计教学方案。这样设计出来的教案,常与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受训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毛病,而扮演学生角色听讲的同学却看得一清二楚。通过这样的训练,以及同学间的信息反馈,使受训者知道不足之处,可以及时改进,也使得其他同学明白:教案的设计,不单单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要考虑到教学的客观实际,而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出来的教案,才有可能是个比较好的符合实际的教案,才能对教学的效果产生良好的影响。
  (3)实施教学的能力。教案的编写,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起始环节,是个前提条件,更主要的是对教案的实际操作,即实施教学。在“微格教学”的训练中,受训者就好像是一幕短剧的导演,同时又是演员。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自导自演。自导指自我导演,一是导自己,另一是导学生,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自演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表现行为,它要求受训者要进入角色,从而营造出一个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的效果如何,就全看受训者导得怎样,演得如何了。
  (4)表达能力。教师的表达能力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教学语言的表达。师范生初上讲台时在语言表达上往往不能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主要表现在:①语言理论化,与教学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②缺乏条理性,说明问题不具体。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教学语言使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时,我们必须考虑几个问题:一是教学的对象(什么年级的学生);一是教学的内容(属于哪种文体);一是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除此以外,还要考虑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而日常生活语言不必考虑上述因素。只有在考虑了这些因素以后,我们的语言表达才能符合教学实际的要求,也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些常常是师范生容易忽略的问题。
  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可以及时发现这方面的不足,让受训者从中懂得教学语言的表达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要尽量口语化、形象化,以接近教学实际。作为一名未来的语文教师,应该练好教学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为踏上工作岗位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