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论目的语境因素对合作原则的制约性

作者:刘丽静




  语文教学目的综合多样,从言语交际角度区分教师言行目的,大致有:(1)给予型,教师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2)索取型,教师要求学生反馈信息。(3)交流型,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个教学问题展开对话。在课堂中它们往往综合运用,对教师的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的运用产生影响,为了实现某个目的,教师选择遵守或故意违反相关准则。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来的,他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人们在会话中必须遵守:A.量的准则,B.质的准则,C.相关准则,D.方式准则。如果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就会产生会话含义,需要听话人进行语用推导才能理解本意。
  
  一、教学目的制约教师言语遵守合作原则
  
  1.遵守量的准则。指交际所提供的信息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不同类型的教学目的对教师语言信息量的要求是不同的,不能简单以数量确定。
  例1.学习《七律·长征》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律诗的基本知识: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七字,称为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这是给予型目的的交际,教师以简要的讲述为主,不会穿插太多的话题外知识。
  例2.读了《七律·长征》,哪些地方最打动了你?
  例3.你们还想到了什么,要不要问问作者
  这是交流型目的的教师用语,教师自觉减少自己的信息量,增加学生的整体信息量,体现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目的观。
  2.遵守质的准则。指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或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这是由职业角色决定的。
  例4.《七律·长征》的韵脚是二、四、六、八句的“闲、丸、寒、颜”,大家都找对了。
  这是给予型目的的交际,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责任,教师的语言真实、准确。
  例5.大家用几分钟速读《苏州园林》,找找苏州园林的几个特点,等一下用原文的句子说说。
  这是索取型和交流型目的兼有的会话,教师要真实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目前的认知水平状况等等,达成“了解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的教学具体目标。
  3.遵守关联准则。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必须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相关,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孤立看教学内容的适切与否。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例6.在学习“关于写作、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标点符号的修改”时,教师说:“刚才我们已经结合例子学习了一些有关标点符号使用的知识,有同学还对标点符号的来历、演变、标点符号的记忆方法等方面有兴趣,请课后再自己找资料看看。”
  如上所述,这是给予型目的的会话,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需精讲多练,只保留和教学内容关联最密切的部分,不那么密切的可予以删除。
  4.遵守方式准则。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清晰、明确、简练、有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在教学目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教师根据表达的需要,调整言语的顺序或者选用某种同义句式。
  例7.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将结合收集来的资料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长城有哪些价值?②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③关于对长城和长城文化的不同理解和不同价值判断。请同学们分组陈述。
  这是交流型目的会话。教师用最简明的言语向学生逐一明确教学意图,组织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的制约教师言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语文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而且教学内容千变万化,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对象各有自己的认知背景,因此,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教师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也很常见。
  1.故意违反量的准则。教师的言语信息量过多或过少。
  例8.某教师在教学舒乙的《都市精灵》时,学生对“精灵”的含义有疑问,他们问教师,刚才别的同学讨论时指出在课文中是指动物,老师说是可爱的动物。我们觉得喜鹊、灰喜鹊、小松鼠、红嘴鸥、白鸽、鹈鹕等等可爱,但乌鸦、麻雀不可爱。老师询问原因,他们说,听老人说乌鸦是不吉利的鸟,麻雀吃谷,是害鸟。老师笑了,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端正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因为他给课文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课文中精灵的含义”。于是教师详细介绍了历史上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误解,指出乌鸦不是不吉利的鸟,麻雀也不是害鸟,最后呼吁给予所有的鸟以公平的待遇。
  在这里教师的信息量超过了预先的设计,言语在目的因素制约下由言内语境扩充到了言外语境,最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更正了学生原有的误解,从本质上说教师仍是遵循合作原则的。
  例9.在解答完“精灵”的“可爱”问题之后,又有学生进一步问:“动物都吃什么?”
  教师答“食物”,引起学生哄堂大笑。
  教师当然明白学生的话意,但这个问题有点偏离教学目的了,因此教师选择了简短的回答,产生的会话含义是:这个问题不宜在这里集体讨论,你可以自己想想办法。
  2.故意违反质的准则。教师故意不说真话,或说出证据不足的话,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例10.教师课堂布置学生完成《都市精灵》探究练习:阅读课文,明确下列词语所指的具体景象或内容,想一想文章表达了什么见解,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有学生问教师:“行宫(现代文学馆)‘一景’‘一宝’指的不就是那些鸟栖息和戏耍的情景,它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说:“你提的问题有意思,我也不太清楚,再想一想或和同学讨论一下。”
  其实,教师知道问题的答案,因为题目要求学生自主探讨,教师为了促使学生思考,故意不提供真实的信息,学生根据常识推导出教师的意思是:还有别的意思,自己没悟透,还要动脑筋想一想。
  例11.教师在《皇帝的新装》导入时和学生说:皇帝是生活在过去的人,他们锦衣玉食,龙袍加身,但我昨天却看到了这样一个光着全身上街的皇帝,他是谁呢?
  教师的话引出了学生的好奇,教师达到了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初步感知了皇帝的愚蠢,为文本教学打下了基础。
  3.故意违反关联准则。即教师的语言答非所问,另有所指,它体现的是教师语言的机智。
  例12.“老师,期末考试会考‘精灵’含义这道题吗?”老师说:“动动脑筋。”
  即使知道答案,这个问题老师也很难回答,说“考”违反纪律,说“不考”学生不用心,所以教师把问题扔回给学生,岔开了话题。教师的会话含义是:我不能告诉你。
  例13.“老师,我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答:“比上次有进步。”
  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但老师由于不愿意伤害他的上进心,在不违背质的准则的情况下,不直接回答考了多少分,而是说比过去有了进步。学生推导出了潜台词:自己考得不怎么样,但老师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还需努力。
  4.故意违反方式准则。
  (1)课堂用语故作隐晦、神秘。
  例14.某个班级在学习《孔乙己》后,组织搜集孔乙己的语言,想象孔乙己的结局,最后同学们列出了几种答案,有学生问老师:“够多了吧?”老师摇头晃脑地说:“多乎哉,不多,不多也。”
  这是引用原文的话,巧妙地告诉学生,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2)巧用双关。歧义的产生一般由于一个片段有两个以上意义,利用歧义可取得双关的效果,言在此,而意在彼。
  例15.在表演完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后,教师让学生评一评谁演得最像,学生推举了扮演骗子的张某某和李某某同学。教师说:“下面请两位骗子给我们谈谈你们是如何演得像的。”教室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笑声。
  通过表演,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文本的内容,而教师接着要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这一教学目的。故化用文本的角色,造成双关,一方面肯定了学生的表演,另一方面引出了学生对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的理解。
  (3)重复。为了突出某个目的,反复强调同一言语表现方式。
  例16.在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中,学生集体观看了《实话实说》节目,第二天许多同学作了精彩发言。教师在总结时说:大家的发言把崔永元先生的观点都概括了,说得好,说得真好。
  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视听效果”,因此,他不吝于对学生的表扬。
  (4)故意颠倒语序。
  例17.是啊,成功了,我们申奥成功了。这是千百万中国人的骄傲,你知道《申奥陈述发言两篇》怎样打动了评委们的心吗?
  交流型目的的课堂导入语。教师在和学生一起看了申奥大片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学生说话,引起了学生探究文本语言的兴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了目的语境因素对课堂会话中无时不在的影响,我们要增强目的语境意识,使课堂会话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