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赵笑梅 石胜利 李建勇




  一、当前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学习动力
  虽然许多教师都已意识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许多学校依然奉行的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刻板单一,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学习内容主要是书本知识,属间接经验,因此学生对许多知识缺乏感性认识,特别是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直接和紧密,有些内容陈旧、滞后,加之一些教师教学时又不善于联系实际,使学生看不到学习的必要性和知识的价值,因而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不能深入浅出讲授教材;不重视教学艺术,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育方式不当,打击或者损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等也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主因。目前,缺乏学习动力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表现比较轻的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愿学习、厌烦写作业、不愿动脑、没有好奇心,迫于家长和教师的压力而学习,严重的甚至逃学、弃学或者患上学校恐怖症。
  2.普遍学习疲劳
  按照教育部、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学生的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在内,小学不应当超过6个学时,初中不应超过8个学时,高中不应超过9个学时,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但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学生普遍超负荷运转。虽然按照课程表来看,许多学校学生的课时并不超标,但是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另外,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许办课外班,依然有一些学校变相地办课外班,给学生加班加点,因此,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身体负荷越来越大。另外,现在的教材知识含量大、难度高,而学习时间有限,许多学校还要赶进度、提前结课、挤出时间进行复习,比如在初二、高二就提前把初三、高三的课程学完,因此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变得越来越高密度、集中化,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知识,加之教学方法又欠科学性,因而更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不仅如此,由于竞争激烈,学校和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以提高本校和本班的升学率、获奖率,往往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设置过高标准,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压力,造成精神负担。因此,中小学生普遍都有不堪重负之感。
  3.能力发展不足
  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能力的发展;注重学业成绩的提高,忽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升学指导,忽视个性培养。因此,基础教育变成了完全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学习变成了为考试而学习。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也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学习,忽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各门课程的成绩,忽视成绩背后反映的真实能力;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各种考试中,注重考查纯粹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忽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分析、评价等能力。因此,学生获得的仅仅是呆板的知识,却不能发展能力。另外,一些学生自身也缺乏发展能力的意识,只知道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被动地完成作业,并没有意识到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是发展能力的手段,也未想到通过学习有的意识地发展自身某方面的能力,在他们看来学习就是学习,而他们就好像学习的机器,因此,成了只会读书、做题的“书呆子”。
  4.学习方法不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即使高中生也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恰恰是目前我国许多学校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学习方法教育,教师在教学时也缺乏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经验介绍活动都没有,不少学生的学习都是糊里糊涂、事倍功半。另外,也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方法意识,比如对需要理解记忆的材料,无论性质、内容、长短等只知千篇一律地反复诵读;也有些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不愿去想也懒得去想学习的好方法,因此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
  5.学习习惯不良
  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育时只看重学习的结果,只要作业交了、题作了、知识懂了,学生如何学不在关心之列,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时,也不向学生进行有关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因此,有许多学生既不知良好学习习惯为何物,也不懂其重要性,也就更谈不上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了。另一方面,由于学习缺乏动力,多数学生被动学习,被老师和家长催着、逼着才学习、写作业,在学习上常常是一推一动、不推不动,如果教师和家长管理不到位,他们乐得不学习,因此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目前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城市尤为突出,由于家庭地位特殊、父母要求不够严格或教育不当,因而普遍存在娇气、任性、自控力差、意志薄弱等弱点,这也是当前学生普遍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原因之一。
  
  二、学习心理教育是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重要手段
  
  1.学习心理教育的内涵及目的
  学习心理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对学习及影响学习因素的认识,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更科学、更经济、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2.学习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习心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学习的主观状态。主要指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兴趣,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学习信心,避免学习困难和疲劳,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
  (2)学习过程指导。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时间,以及对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自学等方面的指导。
  (3)学习能力培养和训练。运用心理学原理培养和训练影响学习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一般能力。
  (4)指导具体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3.学生学习心理教育的实施
  (1)改变教师观念。只有教师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充分意识到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必要性,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也才能更利于学生适应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同时也只有教师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深入钻研教材,提高教学的质量,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开设专门课程。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开设专门的学习心理教育课。其原则是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理论联系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特点,针对学生学习问题,由专门的教师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传授,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相关知识。
  (3)利用学科渗透。即通过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渗透有关学习心理教育内容,由于直接与具体学习内容相联系,因此,虽然没有专门课程那么系统,但往往比较富有实效性。比较常见的是在课程中渗透学习方法教育。
  (4)开展专题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对不同学生群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类型的学习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如经验报告会、座谈会、主题班会等,由于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所介绍的知识、经验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上海卢湾中学、福建福州、龙岩等市的不少中学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专题活动形式,如研讨会、咨询会、学习过程自我总结、征文活动等。
  (5)进行个别辅导。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各异,上述面向多数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因此,直接面向个人的辅导也十分必要。学校应当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咨询,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明确学习上的症结、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逐步改善学习上的问题,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而学会学习。
  4.进行学习心理教育的要求
  有效的学习心理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科学性。即以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习心理)和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学习论)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2)把握及时性。即从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出发,根据其发展水平适时进行。
  (3)注意全面性。即不仅单纯地传授学习方法,还注重对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如动机、兴趣、意志、情绪等的调控。
  (4)重视实践性。即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强化学习方法、心理调控方法的实际应用以及习惯的形成,把理论内化为能力、转化为行为。
  (5)增强针对性。即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般指导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学科、问题以及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