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略

作者:侯耀先 张海涛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和变革,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生存压力加大,价值观念多元,家庭结构变化,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中小学生,面对来自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缺乏必要的心理科学知识和心理调试能力,往往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据国内的大量调查:10%~20%的中小学生已经存在类型各异、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过度焦虑、人际交往障碍、自我中心、忧郁、强迫症等。另据调查,约有3000万未成年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自杀等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鉴于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的中小学生当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耐挫心理相对较弱。在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生物遗传因素外,还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个体的主观因素影响。中小学生的动机系统、情绪倾向、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人格特征、自我意识和早期经验等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都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消极的动机冲突就可以引起学生心理挫折,使其情绪长期处于痛苦和不安之中,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我国,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优越的生活条件与宽松的环境,并没有使他们的内心完美起来,他们没有经历风雨和磨难,心理发育呈现一种不良的态势,其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育。在这个时期内,他们与父母的心理距离拉大了,与伙伴的距离接近了。他们在逻辑推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忍受挫折能力、行为调节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温室效应”使他们失去了抵御风寒的能力,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不知所措,往往在困难面前做出一些过激或冲动的行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家庭影响。第一,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的影响。研究表明:宁静愉快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冲突家庭中的孩子的心理存在着很大差异。后者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紧张焦虑、忧心忡忡,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到惩罚,容易发生情绪和行为等问题。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念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递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第二,家庭结构影响。家庭结构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在大家庭中,隔代的溺爱和长辈对于教育孩子问题的看法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进而形成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核心家庭是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的家庭,在核心家庭中,虽没有隔代的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所以他们对孩子有时放纵,有时管教太严,宽严失当,致使孩子不知所从,这些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破裂家庭是指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判刑监禁或父母离婚的家庭。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影响其健康发展。第三,亲子关系。子女在中学时期往往不能和父母很好地沟通,造成两代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最终产生代沟。孩子希望倾诉内心的秘密,希望心灵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需要得不到正常的发泄,就很可能出现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严重的会损伤其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导致人格变态等心理问题。第四,家长对孩子评价标准的影响。现在很多家庭,把“考高分、上大学、读博士”作为衡量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分数不仅成为家长评价孩子的价值标准,而且成为孩子的价值标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特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强迫他们学钢琴、学绘画等等,这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3.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态度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是造成不良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第一,在学校,成绩成了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常常受到教师的冷遇、同学的轻视,致使这些学生对自己逐渐失去了信心,对环境产生了厌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心理发展的障碍。第二,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交往、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要。如果一个学生能经常得到教师、同学的悦纳、肯定和尊重,就会使他们感到集体环境的温暖而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其身心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或敌对情绪,影响心理正常的发展。
  4.社会因素的影响。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失业、个人前途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增多,加之,社会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等,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内心积聚的矛盾就会影响其身心的正常发展。第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多媒体的家庭化推动了教育观念的变化,网络世界使教育与学习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很难清楚地加以界定,国际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模式,机器代替了人,严重侵犯了人的主体地位。目前中小学生选择的不适当性和盲目性,过分的依赖网络信息,形成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自我价值的错误认识,时间一长又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很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和逃避现实的心理,这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影响更是雪上加霜。此外,由于中小学生缺乏正确的鉴别能力,不能驾驭信息,网络黄毒和网络游戏也对他们身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二、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三维结构。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首先,要在家长和教师中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其在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实际经验的同时也传输给子女和学生。因为家长、教师是孩子和学生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其次,家长和教师要了解青少年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面对挫折,培养良好的性格,防止和消除不良情绪,尊重和理解他们,善于与他们交流沟通,及时为他们解决困惑,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防止因心理受挫而导致心理紊乱。家长和教师要从思想上关注学生,学习上悉心指导,生活上热心照顾,遇到困难耐心帮助,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和校园环境,促使其健康成长。
  2.家长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和家长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其实,青少年在某个领域掌握的知识或具备的能力,总是呈正态分布的,也就是说,大部分处于中等,差的少数,好的也是少数,从孩子的智力结构来看也是不平衡的,任何一名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都有可能向擅长的一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不能全凭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水平,只要你的孩子或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就行了。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配置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使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持证上岗,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绝对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开展心理训练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耐挫能力,减少不健康问题的产生。如今的中小学生面临着大千世界的光怪陆离,先进的科技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娱乐方式,但是中小学生缺乏正确的鉴别能力,很多学生抵制不住诱惑,身受不健康网络信息的毒害,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应该加强青少年儿童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网络对中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4.心理咨询从单一的机构建设转为立体网络型的机构建设。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标准,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长期性,过去单纯由学校独自承担实施心理辅导的格局,在社会发展日益复杂的当今时代,理应有所变化。首先,每个学校都应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维护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在各个领域内充分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所在地区内,设立区域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机构,增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大信息的容量和来源,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机会。最后,加强同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实际经验交流,有效地解决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现其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丹,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杜,1988.
  [3]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5]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咨询与生理卫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