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作者:江和平




  人生有三重境界,做学问有三重境界,语文教学也有三重境界——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我”。
  
  一、 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是什么?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听说读写本身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学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
  【片段一】
  师:“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你们从哪儿看出这儿缺水?
  生:“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
  (板书:十公里之外)
  师:知道“十公里”有多远吗?
  (学生摇头。)
  师:大约从我们上课的地方到太平门外的太阳宫(大型儿童游乐场),如果步行的话,要两个多小时呢。
  (学生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师:还从哪儿看出这儿缺水?
  生:“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师:算一算,挑一担水需要多长时间?
  生:走十公里需要两小时,来回需要四小时,加上排队一个多小时,挑一担水需要5个多小时。
  (板书:所用时间﹥2×2+1)
  师:一个村民如果早晨7:30出门挑水,大约到中午12:30才能到家。把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字放一起,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缺水的苦涩和艰辛!还从哪儿看出这儿缺水?
  ……
  10公里路是多长?5个小时有多久?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儿缺水,就要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他们熟悉的学校与大型儿童游乐场间距离为例,让学生感受到10公里的路途。再让学生算一算,挑一担水需要5小时以上。5小时究竟有多长,学生的感受仍是模糊的,教师又以7:30出门,到12:30才能到家,给学生的感受就更真切了,学生从中体会到语言文字背后更丰富的内涵,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渡到语文学习中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和感悟。语文一旦和生活联系起来,就生动活泼起来。
  
  二、 语文就是语文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字词句篇,语文就是语修逻文,语文就是听说读写。语文就是语文,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就是语文,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要“把语文植入语文的土壤之中”。
  【片段二】
  师:请一位同学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师:怎样“滑过了”,谁来用动作示范一下?
  (一学生表演,用手指贴在脸上,然后沿着脸侧——颈部——胸部——大腿——膝盖滑下来,动作迅速。)
  师:水是这样滑下来的吗?
  生:不是。他的动作太快了,仿佛水是冲下来的,应该慢点儿。
  师:那就请你示范一下。
  (该学生示范,动作缓慢。)
  师:请问,有什么感受?
  生:这样贴着肌肤抚摸,感觉很舒服。
  师:刚才滑过身体的是手,滑过他们肌肤的可是水啊,想象一下,那会是怎样的感受?
  生:水滑过肌肤会像丝绸一样,滑滑的,柔柔的,比抚摸更舒服。
  生:他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水滋润他们,是那样清凉。
  师:水,从头顶滑落,瞬间流淌,我们洗澡时不曾留意。他为什么会如此留意: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
  生:因为他们太渴望水了,非常珍惜。他们在慢慢地享受,用心地感受。
  师:作者捕捉住这种独特的感受,细腻地描写,将水滑动的过程进行了细细的分解,用一个慢镜头将那一瞬间延长,把内心深处的感受真切地表达了出来,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滑过”这一关键词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第一步让一学生模拟动态的“滑过”。第一位学生领会不够,动作太快,这样是体会不到“滑过”的感觉的。教师又请一个学生模拟,从而启发学生体会到水缓缓地滑过全身,感觉很舒服。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模拟时“滑过”我们身体的只是手指,而滑过他们肌肤的是水,更何况他们像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那感觉会更舒服。第三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作者有深切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进行了细腻的刻划,把那个感受写具体了,把那种感受传递出来了。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遭遇课文中的情境,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和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在我看来,这就是‘有所为’的阅读教学。”(张中行语)如果围绕“滑过”读一读,表演表演,肯定是不够的。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要探讨语文本身特质的东西,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讲的它的独当之任。
  
  三、 语文就是“我”
  
  语文是什么?“说一千道一万,教师素质是根本。如果教师们能够自豪地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那语文教育的春天就真正来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语)
  教师与语文融为一体,他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在课堂上,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站在讲台上,教师就是汉字,就是成语,就是诗歌,就是散文,就是小说。站在讲台上,教师就是语文,语文就是“我”。
  同是这篇《水》,曾听过三位教师执教,关于主题的把握同中有异:第一个是“饿水”,就是缺水的苦;第二个是“苦中有乐”;第三个是“苦中有爱”。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角度和能力决定了他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同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不同的教师就是不同的语文。
  【片段三】
  师:读读第2节。谁来说说,这儿的洗澡,与我们平时洗澡有哪些不同?
  生:他们是用雨水洗澡,我们是用自来水洗澡。雨水不干净,又很凉。
  师:是啊,如果我们淋了雨,爸爸妈妈要担心我们感冒了。
  生:我们是在浴室里洗澡,他们在屋外洗澡。
  师:是怎样的屋外?
  生:他们在广阔的黄土地上。
  师:巨大的“露天洗浴场”。
  生:我们平时多是独自洗澡,而他们全村每一个人都来洗澡。
  师:有这么多的不同!
  生:我们经常洗澡,没什么特别的感受,而那里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谁连起来把描写孩子们洗澡情形的句子读一下?
  (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
  师:前两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河南一个山村打井,100多米不见水,农民满脸是汗,眼神里充满失望。据说一个缺水的地方五年才下三场雨。不知为什么,孩子们洗澡越快乐,我内心越沉重。我看到他们这样快乐,心里却有一种酸涩。你呢?再读读课文。
  生:村里人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
  生:水来之不易,舍不得。所以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都不能洗一次澡
  ……
  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雨中洗澡”这一部分时,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见功力、见创造,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丰富程度,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文中孩子洗澡时是痛痛快快的,学生的朗读惟妙惟肖。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前两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河南一个山村打井,100多米不见水,农民满脸是汗,眼神里充满失望。据说一个缺水的地方五年才下三场雨。不知为什么,孩子们洗澡越快乐,我内心越沉重。我看到他们这样快乐,心里却有一种酸涩。”这一补充介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课后,我们与该教师交流,才知道原本教学设计中并无这一拓展,是教学现场触发了他,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成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预设。语文就是教师,就是他的知识,他的情感,他的智慧,他的风格,他的理念。
  有人说过,教育就是一群大人领着一大群孩子在人生的路上走。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我”。我们应努力寻找最佳途径耕耘一方心灵净土,师生惬意地共享语文生活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