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习作训练不妨也从“描红”起步

作者:薛亚兵




  上周我校举行了一次写字比赛,担任评委的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写得一手好字的李老师任教的班级却输给了写字平平的张老师任教的班级。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决定暗暗观察这两个班级的写字训练的指导方法。一个月来,我终于发现了张老师的成功来自于他遵循了写字训练的传统规则:描红——仿影——临写;而李老师的训练步骤是:读帖——临写,花了不少时间在赏字、解字方面……显而易见,描红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结构,规范汉字笔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在与三年级老师讨论学生习作起步教学时,他们道出了习作指导过程中的困惑:借助于例文指导学生习作时,发现学生所写题材千篇一律,大多学生在例文基础上稍加修改,其余照抄不误;如果粗线条儿地讲几条所谓的写作方法,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文采,甚至文不从句不顺,更别提什么中心突出,内容具体了。当时我就想,教材上安排的例文肯定有其使用的价值,只是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罢了。这次写字比赛的这一奇怪现象的破解,让我有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何不也像学生习字时描红一样让学生直接听写例文,以此让学生沿着例文的思路进行遣词造句,谋篇布章。
  经过一年来的摸索训练,我对听写例文训练学生习作进行了些许的探索,把习字教学的几个基本步骤移植到学生习作训练当中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操作指南】
  
  一、 训练形式
  
  1.短语听写:针对低年级学生选取精练而有意义的短语进行听写训练,为长句听写作准备。
  2.长句听写:在短语听写掌握熟练的基础上,继续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听写训练,听写内容以生动有趣而富有变化的句子为主。
  3.片段听写:适用对象为小学中年级学生,通过整段话的听写训练学生语言再组能力,段落的选择要有明显的主旨,有明显的中心语句。不要求学生一字不落地再现例文,只要围绕例文主要内容进行再现,鼓励他们结合自己平时阅读时积累的词句进行写作。
  4.篇章听写:老师感情朗读一篇完整的例文,学生把听到的例文再现到习作本上,初次训练主要以故事性比较强、趣味性比较浓、层次比较清晰的例文进行听写训练。
  
  二、 训练流程
  
  1.友情提醒:提醒学生留意例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老师也可以在听写前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事先对例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做到文章主题心中有数。如果在例文中有一些特殊写法,可以事先稍作训练,提醒学生听文过程中留意这种写法。
  2.感情朗读:在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感情朗读例文,要求发音清晰,语速适当,感情充沛,配以一定的动作表情,让儿童尽快投入例文情境。
  3.讨论交流:(1)听写重点;(2)文章思路。
  4.难点提示:可以用小黑板写出例文中出现的关键性语词,供学生参考,降低学生写作难度。
  5.再读例文:语气、读法与第一次相同。
  6.各自习作、修改,老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课例链接】
  例文来源: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7》中的例文——《找“饿”》
  教学过程:
  1.友情提醒: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童话,一个好听的童话故事中少不了主人公和情节,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好听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是讲一位母亲带领自己的孩子出去找“饿”的一件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熊猫妈妈和熊猫娃娃。
  ☆故事的情节是:熊猫娃娃食欲不振,妈妈带它到外面去找“饿”,经过了长途跋涉,最后终于饿了,它们发现了一片竹林。
  ☆这个故事中,对话描写很多,它们说话的内容、语气和表情都不同,所以同学们要认真听,要留意人物的表情和说话的内容。
  ☆我们写文章时,凡是人物的语言要用什么标点符号?在使用引号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稍作交流,指导引号的用法)
  2.感情朗读:
  找“饿”
  这几天,熊猫娃娃食欲不振,什么东西都不想吃,他奇怪地问妈妈:“我的身体好好的,怎么没有一点饿的感觉?”
  熊猫妈妈笑笑说:“来,妈妈今天带你到外面找‘饿’去。”
  熊猫妈妈带着熊猫娃娃穿过一片树林,趟过一条大河,翻过一座高山。熊猫娃娃气喘吁吁地说:“妈妈,‘饿’在哪里呀?”妈妈说:“不远,就在前边。”
  于是,他们又一连翻过三座大山,熊猫娃娃累极了,一屁股坐在山坡上,望着偏西的太阳,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妈妈,我,我饿了!……”
  熊猫妈妈哈哈大笑,说:“你不是找到了吗?瞧,前面正好有一片竹林。”
  3.讨论交流:
  (1)听写重点: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说话的内容是什么。
  (2)文章思路:熊猫娃娃不觉得“饿”——熊猫妈妈带孩子去找“饿”——熊猫娃娃跟着妈妈跋山涉水累极了——它们发现了一片竹林
  4.提示语词:
  (1)关键性语词:食欲不振、穿过、趟过、翻过、一片树林、一条大河、一座高山、气喘吁吁、一连翻过、一屁股、偏西、上气不接下气
  (2)特殊语词:用不同的提示语表现说话的表情:“他奇怪地问妈妈”“妈妈笑笑说”“熊猫娃娃气喘吁吁地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熊猫妈妈哈哈大笑,说”。
  5.再读例文。
  6.各自习作,老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7.习作点评(略)。
  【思考探讨】
  听写例文,不是机械盲目地将所听例文,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而是将听到的短语、长句、片段或一篇完整的例文,经过整理,再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对于三年级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认识语句,提高遣词造句能力,掌握文章基本结构,循序渐进地从短语、句子进入段、篇的听写训练。听写例文为学生习作铺路搭桥,降低了习作难度,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再说听写的例文大多选自他们同龄人之手,令他们倍感亲切、熟悉,为学生习作从模仿到创作做好过渡。
  其次,听写例文可以将听、议、写、改有机结合,其中有听说能力、理解记忆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练习。此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可贵的是,听写作文易于操作,其与教材的单元习作训练以及配合阅读教学中进行的片断小作文练习同步,为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模仿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且听写的内容与书本的例文各具特色,同时开阔了教师与学生的视野,使师生双方受益。而教师自身写作水平无论优劣如何,均不影响采用此法的效果,也易被教师接受。
  总而言之,从学生习作反馈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这一模式的多次训练,我发现学生写作内容丰富了,文章结构清晰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偏题现象几乎消除了,优美词句也能合理运用了,不少学生还能将自己平时阅读积累的词句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同时还形成了全神贯注的听课习惯和听写能力,提高了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信心。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此听写例文习作,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为将来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